不要執著於過去心、現在心或未來心。
從前,有個德山禪師俗姓周,因常講《金剛經》,人稱他“周金剛”。
當時北方的禪宗宣揚漸教,南方的禪宗宣揚頓教,宗旨互不相同。
周金剛聽說龍潭祖師在南方提倡一乘頓教,宣揚“即身成佛”說,非常生氣,心想,我們的教義認為三大阿僧祗劫的功行都不能成佛,德山禪師怎麼敢說能夠即身成佛,一定是邪師,便要去南方搗毀即身成佛者的道場。接著,他擔著自己手寫的講《金剛經》的心得《青龍手抄》去南方參龍潭禪師,要與之辯論,想當麵折服他,然後搗毀他的道場。
龍潭知道德山要來,就叫一位女弟子在路邊賣油餅等他。德山禪師長途跋涉,又饑又渴,見到一位婦人賣油餅,就想買來當“點心”。
可是婦人很調皮,對他說:“我這些餅是供養大德的,如果你能答上我的問題,那麼你就是大德,我就免費供養你,如果你回答不上來,就說明你沒有真實的水平,我要燒毀你手上的《青龍手抄》。”
德山心想,一個婦人能有什麼水平,就說你隨便問。婦人問:“《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你怎麼來買油餅作‘點心’呢?”
德山沒想到婦人能提出這樣高深的問題,頓時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答。哪個婦人也不客氣,馬上將《青龍手抄》燒掉。
醍醐灌頂
人不能執著於過去心、現在心或未來心,但也離不開過去、現在和未來,隻有三者得到協調,才會大開智慧之門,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才有點心可以吃的福報。而三者的協調,必須是超越的,隻有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是我們待人接物信念的來源,要契合它,超越它,但也不能離開它。
禪機故事
誰來教化你
有人問禪師:“大和尚還下地獄麼?”
禪師回答:“我最早下。”
那人又問:“你道行如此之高,為什麼還要下地獄?”
禪師回答:“我不下地獄,誰來教化你?”
佛學百科
《四十二章經》
為我國最早翻譯之佛教經典。全經共有四十二章,故稱四十二章經。每章內容簡短扼要,最長者僅百餘字,最短者二十餘字。經中簡要說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義,重點在說明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諸義,闡示出家學道之要義,其說理方式平易簡明,為佛教之入門書。
信仰之道貴在虔誠。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光藏,未學佛前,一心想成為一名出色的佛像雕刻家,所以他特地去拜訪東雲禪師,希望禪師能指點一些佛像的常識,使其在雕刻方麵能有所進步。
來到禪院,東雲禪師見了他以後,並未說什麼,隻是叫他去井邊汲水。當東雲看到光藏汲水的動作以後,突然間開口大罵,並趕他離開。
因為時近黃昏,其他弟子看到這種情形,頗為同情,就求師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讓他明天再走。
到了半夜三更的時候,他被叫醒去見東雲禪師,禪師以溫和的口氣對他說:“也許你不知道我昨晚罵你的原因,但我現在告訴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對被參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一顆虔誠的心,才能雕塑出莊嚴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時,水都溢出桶外,雖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緣所賜予的,而你卻毫不在乎。像這樣不知惜福且輕易浪費的人,怎麼能夠雕刻佛像?”
光藏對於東雲禪師的訓示,頗為感動而且欽敬不已,在深加反省後,終於入門為佛家弟子。後來,他對佛像的雕刻,其技藝也獨樹一幟。
醍醐灌頂
對宗教的信仰方式有很多,各種供品、祭物五花八門,但神靈最想要的,是我們一顆虔誠的心。這樣一顆心靈,自然比千萬種戒律和苦行更能生發出聖潔美善,且伴隨著無以名狀的輕鬆、自由和寧靜。對於現實中我們,可以把一顆虔誠的心,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麵,這樣自然會形成一種平和的心態,每一天都可以過得輕鬆自在。
禪機故事
難舍身外之物
很久以前,有一個老人,一生信佛,日日積德行善,天天讀經誦佛,他有一件寶貝從不離身,就是他念經時的佛珠,那不是一串普通的佛珠,年輕時因緣而得,得到後如獲至寶,由於曆史久遠,佛珠顆顆光潤亮澤,傳為佛門一寶。後為一賊人所覷,夜半入室行竊,欲取佛珠,老人拚死護珠,大聲呼救,賊人情急之中舉刀殺之,奪珠驚慌而逃,老人身中數刀,不治而亡。眾人目睹慘狀,質問佛既慈悲,為何不護其生靈,任由歹徒胡作非為,佛答曰:“難舍身外之物,佛能奈何?”
佛學百科
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廷機構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為官署。漢代設有鴻臚寺,用以招待四方賓客。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從西域來的僧人漸多,遂在洛陽建白馬寺,專供外來僧侶居住。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處所,都可總稱為寺。
院:本是寺內的一部分,寺內的別舍。後來佛教僧人也單獨用院作為居住處所的名稱,但院的規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專指佛教出家的女眾(比丘尼)居住的處所。
從另一麵去看問題,也許會很簡單。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非常仁慈善良的婆羅門國王。這位國王非常愛他的子民,以愛心、同情心和體貼心來治理他們。
每次當這位國王看到他的子民時,他總是注意到他們的腳,那是很久遠的古代,人們還沒有鞋子,所以他們的腳常常會被石頭及灌木的刺給弄傷。那些灌木有時會落到路上,所以當人們經過的時候,腳就會被刺到而受傷,有時還會流血和感染細菌。
國王看到這種情形很痛心,就命令軍隊去找那些死去動物的毛皮,將毛皮覆蓋在所有的道路上,這樣子人們走在路上時腳就不會受傷流血了。他還下令:不隻是道路,全國所有的子民可能經過的地方,也都要覆蓋上毛皮。
那時有一位年老有智慧的大臣就對國王說,他有一個更好的點子。這位大臣說道:“要在所有土地上覆蓋毛皮並不方便,而且花很多時間及金錢,倒不如隻要在每個人民的腳底覆上毛皮,這樣子他們就可以自由走動了。”
後來,人們都穿上了鞋子。
醍醐灌頂
對於所接觸的事物,我們往往是隻習慣於認識一麵,而卻經常忽視了另外一麵。如果我們從正麵去想,找不到合適的辦法時,不妨換一個方向,從反麵來觀察一下,運用逆向思維,反其意而思之,或許就能夠找到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法。
禪機故事
割耳救雉
智舜禪師,隋代人,一向在外行腳參禪。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見一個獵人,打中一隻野雉,野雉受傷逃到禪師座前,禪師以衣袖掩護著這隻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會兒,獵人跑來向禪師索討野雉:“請將我射中的野雉還給我!”
禪師帶著耐性,無限慈悲地開導獵人:“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
“你要知道,那隻野雉可以當我的一盤菜哩!”
獵人一直和禪師糾纏,禪師無法,立刻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獵人,並且說道:“這兩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雉,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
獵人大驚,終於覺悟到自己打獵殺生犯了最殘忍的事。
佛學百科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他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佛教認為他大慈大悲,遇難眾生隻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叫觀世音。據說觀音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幹手千眼觀音等。觀世音菩薩在印度原為男像,自傳入中國後,逐漸被漢化,大約從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轉女,成為大受我國俗眾歡迎的女菩薩,以至千百年來,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稱,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省的普陀山。
能夠忍受苦難,才能修成正果。
佛陀曾給弟子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佛陀化身為一隻大龜王,來統領深藍海中所有的水族。它每天在五彩繽紛的魚、珍珠白的蛤蜊,及藍藍的海鯨之間遊來遊去,除了幫它們解決問題外,還希望它們事事如意。所以,一切的水族眾生,都在它的王國裏,過著既快樂又祥和的生活。
有一天它爬到沙灘上小睡片刻。可是它實在太大了,大得好像一片陸地一樣,所以這一睡,竟然睡了一千年的時間。
有時,小雨會滴在大龜王的背上,嘀嗒!嘀嗒!雨滴流進了它巨大龜殼的縫隙中,形成了亮晶晶的河流和湖泊,可是大龜王還是沒有感覺地沉睡著;有時,風把細沙吹到大龜王的背上,呼咻!呼咻!沙粒堆在一起,形成了山嶺和峽穀,可是大龜王還是沉睡著;有時,飛鳥銜落的小種子掉到大龜王的背上,嗶剝!嗶剝!種子在龜背上發了芽,長出花草樹木來,可是大龜王還是沉睡著。
白天,陽光溫暖了大龜王;夜晚,月亮映照著它。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春、夏、秋、冬四季輪流擁抱著大龜王,動物們也來住在它的背上,度過了四季,並且數量一天天地增加。
有一天,一位無法分辨土地和龜背的小女孩,在山穀間漫遊,采了一些野花。第二天,她帶著家人又來了,她的父親說:“這是一片可以建造家園的好土地,我們不但可以在這兒種稻,還可以從海裏采鹽呢!”可是大龜王還是沉睡著。
過了一年,另一個家庭又搬進小山,接著,其他的家庭也陸續地搬來了。這時,馬路被造起來了,商人也來設立商店。有一位王子甚至建立了一座宮殿!可是大龜王還是沉睡著。
人們在馬路上開車騎馬,車轍深深地切進了龜殼內;他們的城市重重地壓在它的背上;人們的嘈雜聲,如捶鼓似地傳入了它的耳朵;他們所點燃的大火,更是燒透了它的殼!
終於有一天,大龜王從燒灼的痛苦中醒來了,它想要涼快自己,就開始往海裏爬。但是它沒聽到人們哭喊著:“地震!地震!”也沒看到人們正在四處狂奔。
當大龜王回到海裏時,它將自己浸在冷水中,以解除痛苦;而它背上的居民一看到水漲到身邊,都尖叫起來:“洪水!洪水!我們快淹死了!”
這一次,大龜王總算知道有人住在它的背上了。為了不給人們帶來痛苦,它又爬回到海灘上。另一個一千年又過去了,它還是任由大火灼燒著它,任由城市隆隆的聲音震動著它。白天它的淚水往體內吞著,晚上它則讓淚水靜靜地流下來。它的痛苦是如此的巨大,可是它的淚水卻如此的無聲無息,以至於沒有人知道它的犧牲。
最後,大龜王決定它必須回到海裏去,所以慢慢地抬起頭來對人們說:“不要害怕!我不會傷害你們的。你們看!我是一隻巨大的烏龜,可是你們卻住在我的背殼上。現在我必須回到水裏,否則我會死的。”
這時,人們一個接一個收拾他們的財物,然後搬到岸上。當背上的建築物、家園、宮殿被除去後,大龜王也感到舒服了。人們在陸地上建立了新的村落和城市,就如同以前一樣地過日子。大龜王的慈悲,令大家都非常感激,人們禮拜它說:“數千年來,你讓我們在你的背上建立我們的世界,現在還救了我們的生命,你真是一位王者呀!將來一定會成佛的!”
接著鳥兒也來到它的上空飛翔,將香花掛在它的頸子上;猴子們用了藥草來幫它敷愈傷口;大象們豎起長鼻子,奏著甜美的音樂,來撫慰它的耳朵;人們則拿著孔雀的羽毛掃除了它背上的沙。最後大龜王又回到海裏。
講完了這個故事後,佛陀就說:“我就是那隻大龜王,那些住在我背上的人,後來就變成我的弟子。”
醍醐灌頂
苦難是一種財富,是對人生的一種考驗。那些能善待苦難、忍受苦難、超越苦難的人最終成為了人們羨慕的成功者。真正能激人奮進的隻有苦難。大多數藝術大師也都是在體驗苦難的過程中才抵達自己的藝術天堂的。能夠忍受苦難,才能修成正果。
禪機故事
一與十龍潭崇信禪師是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窮困,在天皇道悟禪師寺旁,擺一個賣餅的攤子,連一個住所也沒有。道悟禪師可憐他的窮苦,就將寺中一間小屋給他居住。崇信為了感恩,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道悟禪師收下以後,每次總叫侍者拿一個還給崇信,有一天,崇信終於向道悟禪師抗議道:“餅是我送給你的,你怎麼每天還我一個,這是什麼意思?”
道悟禪師溫和的解釋道:“你能每天送我十個,為什麼我不能每天還你一個?”
崇信不服氣地抗辯道:“我既能送你十個,何在乎你還我一個?”
道悟禪師哈哈笑道:“一個你還嫌少嗎?十個我都沒有嫌多,一個你還嫌少?”
崇信聽後,似有所悟,便決心請求道悟禪師為其剃度,準他出家。
道悟禪師說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萬,諸法皆從一而生。”
崇信自信地應道:“一生萬法,萬法皆一!”
道悟禪師為其剃度,後在龍潭居住,世稱龍潭崇信禪師。
佛學百科
浴佛節
浴佛節,為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來紀念佛的誕辰。
命運是可以修煉的。
很久以前,有一個年輕人跟幾個親戚合夥做棉花生意。結果,他們第一次外出購貨,就遭遇了數十年不遇的暴雨,數千斤棉花被浸泡在庫房裏黴爛,損失慘重。
當他黯然返回家鄉後不久,父親經營的飯鋪意外遭遇大火,被燒成了一堆瓦礫。從此,他的家境一貧如洗。他的父母則因為悲傷過度,先後病故。
接踵而來的變故,讓他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迷茫。一日,他在集市上請一個算命先生為自己占卜一下前程。結果,算命先生告訴他,命數注定,他一輩子都不會有發跡之日了。從此以後,他徹底失望了,什麼事都不再去想,什麼事也都不想去做,隻靠親戚和一些好心鄰居的接濟勉強度日。
後來,他終於厭倦了這種生活,厭倦了這個世界,便獨自來到河邊欲跳河自殺,結果被路人救了起來。
路人問他為何輕生,他就將自己的不幸命運告訴了路人,那人便勸他到湛山寺去拜謁惠明禪師,求他指點迷津。於是,他便心懷一線希望,到湛山寺去拜見惠明禪師,又將自己的不幸對惠明禪師傾訴了一遍,然後問道:“命數可以逃避嗎?”
惠明禪師看著這個年輕人,微撚蒼髯,笑著說:“命,是由你自己做成的。你做了善事,命就好了;你做了惡事,命就不好了。那你此前做過惡事嗎?”
年輕人搖了搖頭說道:“從來沒有過。”
“那麼,從現在開始,就重修你的命運吧。”惠明禪師仍笑著對他說道。
“師傅,命運真可以重修嗎?”他有些迷惑地問道,心中急切地想得到一個答案。
然而,惠明禪師沒有回答,隻是從幾案上的瓷盤裏摘下一粒葡萄攥在手心裏,然後,問道:“你能告訴老衲,這一粒葡萄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呢?”
他想了一會兒說:“如果我告訴您它是完整的,您一用力它就會變成破碎的了。”
惠明禪師朗聲笑了起來,說道:“命運就像這粒葡萄一樣,就在你的手中啊!”
年輕人終於悟出了惠明禪師的禪意,重新振作起來,操起父親生前的生意,先是在街市上擺了一個小吃攤,接著生意一點一點做大了。再後來,他就成了“三盛樓”的首任掌櫃。
醍醐灌頂
命運有著不可預測的複雜性。在許多時候,成功和挫折會交替出現。我們可以知命,但卻不能任由命運來擺布,更不能因為遭遇一次或幾次不幸和挫折,就隨波逐流,將自己打入永世不能翻身的精神“牢獄”。命從心生,運由心轉。人生事業成敗的關鍵之處,不在命運,不在風水,而是在你自己的手中。
禪機故事
一滴水的價值
小沙彌在庭院中,將一桶水往地上倒。老和尚剛好路過,於是便問道:“你為什麼把水倒在地上呢?”
“師父!這是我剛剛用剩下的一點水,我把它倒掉。”
“哦!那你知道嗎?一滴水澆在花草上,花草受了滴水的滋潤,就可以吐露芬芳,一滴水送給焦渴的旅人,旅人可能因此得救,一滴水也可以彙聚成澎湃的江海,一滴水也可以使森林生長茂盛。所以,我們不可以因滴水的微小而輕視它。”
“我剛剛沒有想那麼多,原來一滴水有那麼多用處啊!”
“嗯!所以,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一絲一縷,恒念物力惟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了解一滴水的價值,我們才會了解來自於家人、朋友、社會大眾這麼多的點滴因緣,萬種恩情都聚集在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