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認為:“教育體係的根本特征是對環境的強調。”從語言學習的特點來看,第二語言的學習有其特殊性——依賴於語言環境,並且需要經常使用,與生活密切聯係,才能得到鞏固。因此,為學習者創設良好的第二語言環境,是雙語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創造好的雙語環境的雙語教育才是好的雙語教育。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習得,隻有在良好的雙語教育環境下,才能獲得健康的、充分的發展。
必須注意的事實是,目前我們正在實驗的雙語教育所營造的外語環境,並不是能夠“長”出外語來的環境,而隻能是一種為“學”外語創設更有利條件的環境。比如,把環境具體化為人,隻要能像說本國語一樣準確、自然地說第二種語言,就能成為最好的老師。而從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來看,由於英語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使用的頻率並不高,當他興致勃勃地想和他人用英語交談時,對方卻不會說或勉強說幾句“中國式”英語,勢必降低其交流欲望。所以,要想對孩子真正進行雙語教育,教師、家長和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提高自身的英語素養,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雙語環境。在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有意識地創設語言“習得”環境,盡量讓孩子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感知英語,而不是側重於有意識地認知英語,這對孩子們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和保持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保障孩子們能自由、自然、正確使用英語的絕佳途徑。一旦他們的英語“習得”達到了足夠的量,他們語言的“學得”能力也會隨之顯現和提高,為他們語言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英語思維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
沒有思維就沒有語言,用詞彙組成不同句子表達不同的意思,正是思維在起作用,語言承載著思維,人類的交流也得以實現。
思維的正確與否是我們真正開始享受語言的第一步。掌握一門語言就要學會用那門語言進行思維,要掌握英語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同文化的人們在語言與思維方麵的個性差異,會直接影響文化交流的質量。根據心理學家的觀察,人們傾向於接受與自己思維模式相吻合的東西,與自己思維模式不一致的東西則被認為是不合邏輯的。英語學習者時常會把本國的語言習慣、思維定勢移植到英語學習中,以本族語言結構標準去比照英語語言結構。
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在《中國人學英語》(修訂本)中談道:“我相信,對於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讓他通過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引導學生發現、比較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培養學生洞察文化差異的自覺意識,幫助學生容忍、順應這些差異,使其逐步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才能使學生最終達到準確、規範、恰當地用英語傳遞語言信息的目的。
英語思維是聽說讀寫熟練後的自然結果。就像吃飽了飯人自然會長一樣,聽說讀寫就是吃飯,英語思維就是生長。不吃東西而想生長,隻能是空想。我們中國人學英語時有漢語的強大幹擾,用英語思維並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必須先用聽、說、讀、寫的方法使我們的英語足夠好、足夠強大才行。
語言本質上是一種工具。使用任何工具都有一個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在不熟練階段,多餘的動作很明顯,總是要一邊做一邊考慮,總是害怕出錯。隻有達到熟練的程度,才能真正顧及到自己的語言內容。因此,培養英語思維的基本途徑就是係統地大量地反複使用,反複進行實踐練習。
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獲取使用英語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記憶和積累知識。英語能力的獲得必須在實踐中得以培養。需要說明的是任何人的能力都呈螺旋式上升趨勢發展,所以能力需要連續一致地、長期地去追求,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每一位教育者都不能籠統地評價一個學生的英語能力如何,而應從運用知識的程度上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考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要給學生時間,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學好英語;要為學生創造使用英語的機會。
雙語教育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其設計、執行過程及其結果不僅對孩子成長、大腦發育、語言表達、智力及認知能力的提高有根本的影響,而且還會對他們進入成人階段的學習、教育、興趣有著長遠的潛在影響。雖然孩子們具有習得第二語言的潛能,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他們可以順利地掌握第二語言,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長以及社會全方位的努力,發揮教育合力,擺脫目前存在的教育誤區,還孩子們一個優良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們在快樂中習得第二語言,在習得第二語言中享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