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姑父一番解釋,柴榮才明白過來。原來等柴氏姑侄二人離開五日,郭威放心不下,便向上司求情,得了假星夜趕來,柴氏二人前腳剛到,郭威便也來了。等郭威到了,距離柴榮出走不過半個時辰,恰好有家丁來報,山林中見到有小主人臥在地上,旁邊有一吊睛白虎在旁虎視眈眈,眾人不敢上前,都嚇得跑了回來。柴氏聽了,驚怒交加,有心要跑去救柴榮,卻被郭威攔下,郭威叫家丁帶上鋤頭長棍,自己根據向導指路一馬當先前去營救柴榮。柴氏也吩咐喚來鄉人,帶上武器鑼鼓,緊隨其後。
等郭威找到柴榮,隻見四處煙霧繚繞,隻有柴榮躺在雪地裏。又哪裏有什麼白虎,地上就連個白兔的蹤跡也難尋。郭威翻身下馬,把柴榮一把抱起,放上馬背,又把身上披風解下蓋在他身上。見他醒來,神思恍惚,便簡單說明。鄉人聞訊聚眾而來,見柴榮無事,紛紛慶幸。大家回到莊園,柴氏一家一一謝過鄉鄰不提。柴氏又來責怪家仆巧言推脫,那幾個家丁紛紛叫屈,發誓賭咒,所言非虛。一人看錯,倒有可能,四五人異口同聲,卻是咄咄怪事。
晚間,柴榮見到祖母,倒是十分慈祥。雖然年華垂暮,卻是鶴發童顏。佳肴美味餐豐盛,男女老少座滿堂,表裏不一城府深,其樂融融舉杯飲。柴榮看不懂波詭雲譎,聽不出話中有話。一頓晚飯卻吃了十分飽。飯後各房各自安歇不提。
半夜,柴榮展轉難眠,門外忽有人輕輕敲門,良久再無聲音。柴榮開門一看,卻是姑父郭威。郭威輕車熟路,把柴榮引上房頂,兩人相隔而坐。四處月色朦朧,群星閃耀,寒風刺骨,樹影婆娑。
“榮兒,你是否覺得自己身世淒涼?”
柴榮沒有回答。
郭威也不等他回答,繼續自言自語。
“旁人皆知我姓郭,卻不知我本姓常。我年幼時喪父,隨母適郭氏,故而冒其姓。此事連你姑姑也是不知。”
柴榮大吃一驚,眼睛瞪得像鈴鐺似的,轉過頭來望著郭威。
郭威自說自話,從幼年喪父說起,娓娓而談,像是說著鄰家的故事,一說竟是一個時辰。
第二日。郭威向柴守禮提及收柴榮為養子一事。眾人皆是吃驚,連柴氏也是定在那裏,直瞪瞪看著郭威。柴守禮臉上驟然變色,托言需考慮一番。
古語有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絕門斷戶向來為中國倫理道德觀念所不容。過繼不僅解決了養老送終的現實問題和被旁人詬病的麵子問題,也為家庭財產繼承提供了法律依據,而且有一定的衝喜作用。過繼自古已有先例,而且被社會廣泛認同。例如三國時期的袁紹,他出身官宦世家。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袁紹庶出,便過繼於袁成一房。不過一般的過繼多是選擇同宗兄弟的兒子,甚少會有人把子女給同宗以外的人為嗣子。雖說唐代以後少數民族隨著大量戰爭入居中原並執政當國,假子製度在中土流傳並盛行,但是柴守禮卻仍覺別扭,他已故的父親柴翁是位有名的衛道夫子,潛移默化之下,固執的柴守禮豈肯答應,拖延不過是照顧妹夫的麵子罷了。
又三四日,柴榮祖母大壽。是日,良辰吉時,天公作美,張燈結彩,瑞氣盈門,鼓樂喧天,鞭炮齊鳴,三代同堂,吉祥和諧,嘉賓雲集,送匾祝壽,高朋滿座,呈禮獻藝。美味佳肴,精美點心,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歡聲笑語,一夜盡興。
壽宴結束第二日。柴守禮便急忙忙來找郭威商議,兩人商量了許久,終於達成了收養事宜,也不舉行過繼儀式,隻是通知族人,同時立字據,找來中人,一起當麵畫押。柴榮正式拜郭威為父,拜柴氏為母,改姓氏為郭,至於柴守禮,則以元舅之禮待之。從此天下再無柴榮,隻有郭榮。
又住了兩日,郭威、柴氏、郭榮並隨行數人告別柴守禮一家,踏上京洛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