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參政黨思想建設取得的成就與不足
多年來,參政黨深刻認識到思想建設對參政黨在開放性、多樣性、複雜性的社會環境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完成政治交接的任務,履行參政黨的職能,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鞏固和發展與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的長期合作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因而始終高度重視加強思想建設,努力把自己建設成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組織上鞏固、機製上健全和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參政黨,在全麵加強自身建設的生動實踐中不斷探索思想建設的規律,形成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參政黨思想建設取得的成績
參政黨思想建設取得的成績,主要從參政黨成員的思想狀況、參政黨的政治交接、參政黨思想建設實踐的製度化與規範化狀況這幾個方麵展現的。
(一)參政黨成員的思想狀況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
參政黨思想建設的成就,首先體現在參政黨成員的思想政治狀況上,體現在參政黨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之中。2003年7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多黨合作和參政黨建設調研組赴北京、上海、內蒙古、遼寧、江蘇、湖南、重慶等省市,走訪了各民主黨派中央機關和部分地方組織,對參政黨建設問題進行了廣泛調研,對參政黨成員的精神風貌和思想狀況形成了非常積極、非常肯定的結論。如今距這次大規模的調研已經九年過去了,在這九年之中,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參政黨教研室利用學員培訓這個平台,繼續對參政黨建設狀況進行跟蹤調研,先後組織了幾次比較大規模的調研活動,如對張家口市民主黨派幹部的輿情調查、對民主黨派幹部培訓班、進修班學員的調查與訪談等等。除此之外,黑龍江、寧夏、上海等省(區、市)也有對參政黨成員思想狀況的調研活動,並形成了調查報告。綜合這些調研結果,我們看到,當前參政黨及其成員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基本路線的認同感不斷增強;對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的信賴感不斷增強;團結合作、共同建設小康社會的意識不斷增強;更加關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大局,致力於經濟發展、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責任感也在不斷增強;主人翁意識和榮辱與共意識得到強化,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積極性不斷高漲。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穩步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絕大多數參政黨成員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個人事業和生活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麵對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個人境遇的極大改善,他們撫今追昔,無不歡欣鼓舞,充滿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激之情,充滿了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多作貢獻的熱情。因此,在我國一係列重大鬥爭和決策中都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參政黨成員與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立場和態度。
第二,對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抱有充分的信心。
廣大參政黨成員普遍認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製度,不但是執政黨的事,也是參政黨的事,每個參政黨成員都有堅持和完善的責任。因此,參政黨一定要深刻認識和妥善處理好堅持與完善的辯證關係,在堅持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隻有首先堅持,才能不斷完善。
第三,思想更加活躍,理論認識不斷深化。
隨著參政黨意識的增強和參政議政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參政黨成員更加關心天下大事和國家大事,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活躍程度大大增強。但這種活躍是在穩定基礎上的活躍,是在理性思考基礎上的活躍。大多數參政黨成員對我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具有曆史的必然性和自身的優點特點以及決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製度等一係列基本觀點,旗幟鮮明,認同性高。和過去相比,這種認同不僅僅是從情感上或者出於習慣予以確認,而是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水平,並經過認真思考,內化為自身的理論積澱,因而是經過反思了的認同。他們認識到,政黨製度不是抽象的東西,它必須適合本國的情況。中國的文化背景與西方不同,即使在西方國家,國與國之間在政黨製度上也有不同。這一製度,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中形成、鞏固和發展起來的,是生長在中國大地上適應中國國情的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政黨製度。堅持和完善這種政黨製度,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國家發展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政治環境的必然要求。多黨合作是我們國家政治文明的獨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
對於我國政黨製度的特色和優勢,廣大參政黨成員都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如民盟中央的同誌認為,我國政黨製度的顯著特征就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九三學社同誌認為,對我國政黨製度的特點,應該從兩個方麵去理解:一方麵是一黨領導,一黨執政;另一方麵是多黨合作,多黨參政。具體說有四個特點:一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而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曆史上形成的,得到全國各族人民擁護,得到各民主黨派認同,經得起曆史考驗。二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結成的戰友和諍友關係。我國的民主黨派自從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形成多黨合作的政治製度以來,從來也沒有把執掌國家政權確定為各自奮鬥的政治目標。各黨派之間沒有在朝在野之分,不存在反對黨,而是在共同目標下真誠合作而又互相監督的關係。這種親密的友黨關係,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能夠“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三是我國的多黨合作以服務於社會主義事業為共同目標。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共同理想寫進了各自的章程。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成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這種多黨合作與西方國家的多黨製相比,雖然都是多黨,卻有本質不同。四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它不同於組織領導,沒有組織上的隸屬關係。各民主黨派通過政治協商的方式,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決策和監督,並在憲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範圍內享有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的平等。
對於我國政黨製度的優點,參政黨的廣大成員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他們普遍認為,我國政黨製度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其一,能夠有效地組織和規範政治參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分別聯係著不同的社會階層、群體。通過他們,組織各方人士參加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也就是有組織的政治參與。其二,能夠充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我國政黨製度在政治參與範圍上相當廣泛,具有組織上的廣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極大包容性,既能體現全國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又能充分反映各種利益群體的特殊要求,有利於充分吸納各方麵的意見。其三,能夠保證社會生活的有序和穩定。各政黨間有合作,有協商,有監督,但沒有紛爭。各民主黨派既不會引發動蕩,更不會像某些發展中國家的在野黨那樣在社會動蕩中推波助瀾,從中漁利,而是與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服務。其四,能夠為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做些有益的工作。各民主黨派作為各自所聯係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中國共產黨聯係這部分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中國共產黨通過各民主黨派在他們所聯係的群眾中做工作,貫徹中共的方針、政策,使中共的綱領和主張得到貫徹執行,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實現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廣大參政黨成員對參政黨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民盟中央的同誌說,隨著時代的變化,參政黨的地位、作用的發揮是不一樣的。我們一方麵要承認我們有一些專家學者、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麵,也要看到,中共所集中的人才優勢,已經和以前很不一樣,從數量、質量以及掌握的資源來看,都比我們多。我們的特點在於,由於我們的地位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可以幫助執政黨工作。但要了解它想幹什麼,有什麼難題和困難,我們來幫助解決。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後。比如經濟問題,超前就會過激,民主化建設超前了,也會出問題。丁石孫主席經常講有關拉車和推車的比喻。我們是推車的,推得快了,拉車的人就會拉不住,就掌握不好;如果推慢了,就會朝後退。總之我們不要幫倒忙。
第四,政治參與意識不斷強化。
這在年輕、學曆層次高的黨派成員身上表現尤為明顯。他們對黨派參政議政工作機製一些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有意見,對本黨發展很關心,對各級組織領導人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和期望值也高。與此同時,對參政議政的性質、地位、作用的認識上還不夠深刻,對參政議政的途徑、方式、程序還不夠了解,熱情和認識之間出現一定的反差。
第五,民主意識、獨立意思和自主意識增強。
這在受教育程度高、有專業特長的知識分子中尤為突出。他們的思想活躍,普遍對形式主義的東西和僵化的宣傳模式表示反感,對師爺式的、灌輸式的訓導表示反感,民主和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對自我價值的體現非常關注。每當他們的政治熱情不能及時得到實現時,容易產生偏激看法或消積情緒。民主意識、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的增強,是社會進步的反映,表現了年輕的民主黨派成員的熱情與活力,創造與自信,這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但是,真理往前邁一小步,往往就成了謬誤。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個問題在不同的黨員身上表現是不一樣的,大多數黨員都能找準定位,從積極的角度讓這些特征轉換為自己的工作優勢,但在個別黨員身上往往出現了一些模糊的認識,表現出消極與積極交織、正確與錯誤並存的特征。比如說,有同誌反映,現在民主黨派麵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像個黨。他們認為目前我國的民主黨派群團化現象明顯,民主黨派不像一個政黨。政黨要在政治層麵上起作用,要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獨立性,特別是體現在黨際關係方麵。要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統戰部的指導,但實際上民主黨派已經成了共產黨的準支部。沒有自己的聲音和花樣,政黨存在的根據就沒有了。工會都能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民主黨派有一定空間的獨立自主不是不可以的。要體現在權利責任、綱領上,不能隻是做些文字處理。黨派建設要解決民主黨派不像黨的問題。中共也有一個政黨“泛化”的問題,應當在政治層麵上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