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熱風毒盅祭高堂之李博士(2 / 2)

後人以訛傳訛,竟然編出兩隻孔雀聽了嵇康的樂曲之後,變成鳳凰飛走了。不管怎麼說,反正都是想證明嵇康乃天才的音樂家。

還傳說有個盜賊正在作案,機緣巧合偶然之際聽到了嵇康正在鄰家彈琴的一小段曲目之後,心生慚愧,從此洗心革麵,棄惡從善了。

由此可見嵇康的樂曲不但能夠愉悅大家的聽力,還具有感化人心的效果。曲如其人,嵇康不但人長的高大美好,心靈更是真誠善良到了極致。

好馬配好鞍,名家配名器。嵇康是音樂大家,自然喜歡好琴。嵇康為了得到一把名貴的古琴,居然把自己的房子賣了去換琴。這把古琴年代久遠,經常需要維護。

就這樣,李博士因為善於修琴而認識了嵇康,後來李博士還為嵇康特別打製了一把新的古琴,這把新古琴在音質上甚至超出了那把賣房子得來的名貴古琴。

嵇康由此對李博士尊崇不已,不但自己常來看望李博士,還帶著阮籍等名流來拜會李博士。李博士的名聲由此暴漲,這完全違背了他的心願。李博士反複對嵇康等人說不想出名,不願意被人叨擾,隻想安安靜靜地過平淡的日子。

嵇康等人尊重李博士的意願,對外一律不說為什麼去見李博士,也不提李博士大名。哪知這樣一來,越神秘反而越引人注目。這個社會就是這麼有意思,你越是不想出名,就越是有人到處鼓吹你的大名,讓你想低調都低不下來。

“像嵇康、阮籍這樣數一數二的名士都來請教的老師,那必須是才高八鬥、見識不凡的大學問家!”這是李家莊及周圍十裏八鄉人們對李博士的共識,李先生的原名被人漸漸忘記,大家異口同聲地尊稱李先生為李博士。

那個時代很講究品評,什麼是品評?就是一個人在外麵的名聲。一個人怎麼樣,自己說了不算,要看看大家說你怎麼樣。

大家的意見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就是有一、二位德高望重之人,經過這一、二個高人對你的測評,得出你的才、德、貌評語,然後經好事者傳播出去。

很快,下到村野農夫、上到朝廷高官,大家都眾口一詞地對你有相同的品評。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這個評價,社會上就是這樣認知你的。

如果某個人被品評為“天材英博,卓爾不群”的話,很快就會有官府裏的人請你去作官。如果某個人被評的低陋不堪的話,他以後的仕途就是條艱苦重重的絕壁小道。

李博士被人品評為:子夏再世,龍鳳姿材,東風西雄。這個評語一出,人們就開始琢磨了:子夏是孔聖人的著名弟子,是弟子中教書育人最成功的第一人,子夏的學生都是些出卿入相、封侯拜將的傑出人才。

如果李博士是子夏的話,那麼李博士的學生,可不就前途無限了麼?!至於“龍鳳姿材,東風西雄”到底是什麼意思,那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品評的評語一出,你是不好意思問品評的人,他的評語的確切意思,因為時下的潮流就是玄言。任何事情都不明著說,要說的玄而又玄,模棱兩可、甚至三可、四可,讓你抓不著邊,但是又好像是有很深的道行在其中,美其名曰玄理。如果你真的去問個究竟的話,輕則翻你個白眼,重則一萬個傻瓜的帽子在等著你。

眾人意會的結果就是李博士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教育家,他的學生會有很大的前程。

李博士平時是不喜歡拋頭露麵的,整天呆在家裏研究學問。偶爾心血來潮的時候,李博士會收附近人家的小孩子,做幾天的啟蒙老師,但是從來都不收學費,也沒有正式地開館授教。

李博士教書也是有一茬、沒一茬的,想到哪裏講哪裏,講多少算多少,講了沒幾天就把學生都給送回家去,轉身又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關於李博士的評語一出,事情的發展可就由不得李博士自己控製了,上至中護軍大人、驃騎將軍、太守、下至富豪大族、村長、裏長,這些人一股腦地都把自己的子弟送到了李博士的門下。

李博士平頭百姓一個,仗著祖上留下來的一點田產祖屋,也就管個一家人夠吃夠用。日常行事也是多做揖,少出頭,老實人一個。一下子突然惹來了這麼多的達官貴人,他哪裏敢對這些權貴大人、強勢鄰裏說半個不字?

盡管李博士一再聲明自己無德無能,材不堪用,會誤人子弟,但是別人全當他那是謙虛的表現。那些人用好說歹說、軟磨硬泡、威逼利誘等種種方法逼他收下這些子弟,於是李博士萬不得已地做起全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