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熱風毒盅祭高堂之所染(1 / 2)

李特特的新同學一共有十名,雖然個個都是有來曆的,不過他們對李特特都很友善,在這樣的氛圍下,李特特真的變成了認真聽講的好學生。

盡管很多課程李特特聽的不是很懂,許多字也認不全,不能逐章逐句地理解清楚,但是他熟悉父親的思路,可以根據父親所講的課文引申為自己所理解的大概意思。

李博士也沒有指望李特特現在就能夠把所有的課程都消化掉,他隻是期望李特特能夠養成認真學習的習慣,能夠對各類知識都有濃厚鑽研的興趣,不再讓自己這個做父親的三天兩頭因為李特特頑皮而不得不給鄉鄰四處道歉陪禮。李博士清楚自己的三兒子隻要走上正軌,遲早會成為一名不可小覷的人物。

愉快的時間總是過的飛快,一晃半個月過去了,這天早晨李博士正在給同學們上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第一句是說知識的積累是一個不斷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很多知識剛學習的時候,你僅僅是初步了解了這個知識。經過一段時期的沉澱、吸收之後,你再來學習相同的內容,你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你就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從而產生出新的觀念,會有更全麵的認識和想法。”

“所以我們學習知識都是要反反複複地學習,不能今天學過了就扔到一邊,明天再不理它了。就比如我們大前天學習了珠算的加減法,昨天學習的是珠算的乘法,如果你今天再來複習珠算的加減法和乘法,是不是感覺到對珠算運用更加自如了呢?”

“如果過幾天再來複習今天所練習的珠算,你的手法肯定更加熟練,也許你自己還能弄出個比我教你的更快更好的指法。潘安檀同學,你把第二句解讀給同學們聽聽。”

潘安檀回答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是說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看望你,那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情。朋友之間的心願、友情、思想交流因為天各一方而阻斷了,現在雙方見麵了,各種情感都得到了滿足,消除了孤獨,所以是一件讓大家都高興的事情。”

李博士點評說:“嗯,朋友的確是消除孤獨的最好辦法,以後就算你躍上枝頭變鳳凰了,也不要忘記當初的朋友,不要拒朋友於千裏之外。”

潘安檀說:“謝謝老師指教,既然是我的朋友,那就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斷不會做出狗眼看人低的勢力小人的作為來。”

李博士說:“第二句潘安檀解的很好。那麼石崇齊同學來斷一斷第三句給大家聽聽。”

石崇齊說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說我很有本事,有很大的本領,但是外麵的人不了解我,他們並不認為我是個有本事的人,他們認為我就是一個渾渾噩噩的人。我的心裏麵並不對這些外麵的人產生怨恨,我還是我,我不憎恨任何人。他們不明白我,那是他們的事,所以我就是君子。”

李博士問道:“石崇齊,你真能做一個這樣被誤解的君子而毫無怨言嗎?”石崇齊有些猶豫道:“一個人明明很有能耐,卻不被別人認同。被人誤解肯定心裏會有些不高興的,隻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度,隻好說無所謂了。”

李博士又說:“聖人所說的‘人不知’不隻是指一個人的能力,這個知可以做智來解,還可以做知曉來解。如果你做了對百姓有益的事,做了對國家有益的事,但是百姓不理解你,國家不表揚你,你也能無怨無悔麼?”

石崇齊想了想,慢慢回道:“老師,我恐怕做不到無怨無悔。做好事可以不求回報,但是做好事卻不被理解,反而有人埋怨的話,我是做不了這樣的君子。”

李博士問道:“如果做好事被人怨恨,做壞事卻被人讚揚,這兩個不同的結果,你會選哪一種事來做?”

石崇齊猶豫了一下說道:“那我選做壞事卻被人讚揚,我不要受冤枉,我寧願坦坦蕩蕩地做壞事。”

李博士睜大眼睛問石崇齊道:“你既然有善惡之分,為什麼還要選擇做壞事呢?”

石崇齊回答說:“因為善有惡報,惡有善報啊。如果我做好事得不到表揚,反而被人怨恨的話,我為何還要做好事?大家都不希望我做好事才會去表揚做壞事的人。既然大家都無所謂善惡,我一個人較真有什麼用?”

不等李博士回複,賈荃出聲糾正道:“石崇齊,你說的不對!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不會因為別人的表揚或者批評而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