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寶寶疾病觀察站(1)(1 / 3)

育兒必修課

父母是寶寶身邊最好的醫生,您的每一份關愛、每一份嗬護都是寶寶健康成長的保證。新手父母要多了解一些常見疾病的應對方法,全方位掌握就醫指南,這樣就可以使寶寶遠離疾病的困擾,為寶寶的健康保駕護航!

第一節為寶寶健康保駕護航

寶寶就醫問題大集錦

如果寶寶生病了,如同翅膀受傷的小天使一樣。此時的新手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著急而方寸大亂。要根據寶寶的情況和反應及時去醫院診察,請專業的醫生為寶寶診斷治療。下麵就請新手爸媽和我們一起來了解日常就醫的一些小常識,相信在你們的嗬護下,寶寶會更加健康幸福地成長!

如何為寶寶選擇醫院

有的爸爸媽媽為了讓寶寶得到更徹底的治療,往往傾向於選擇大型的醫院。

其實,越大型的醫院,其中的病人就越集中,室內的就診環境就越容易受到汙染。另外,由於大型醫院就診的人多,還無形中延長了寶寶看病等待的時間,甚至延誤了最佳就診時機。

因此,如果寶寶出現的是常見病,那麼一般的醫院都能診治處理,就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去大醫院。讓寶寶長時間在看病路途中耗費精力和時間是相當不明智的做法。

看病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與其等到寶寶病了才帶去看醫生,倒不如平常多觀察寶寶的情形,這樣即使去醫院和醫生也比較好溝通。

即使沒有生病和反常現象,最好在寶寶周歲前每月做一次定期的育兒谘詢,並且接受保健門診的診察。兒科大多都設有保健門診時間,采取預約製度,因此要事前掛號。除了緊急情況外,最好能嚴守時間,如此一來,才不會影響醫生的工作,而且也能進行完善的診察。

如何在看病期間減少寶寶的負擔

身體不舒服時,等候看病對寶寶和媽媽來說,都是件很痛苦的事。如果不是很緊急,可以打電話問問就診的人多不多,什麼時候比較方便,之後再帶寶寶去看病。去過幾次醫院後,就會知道該醫院人多的時段。

此外,每家醫院的掛號方法也不一樣,媽媽想要縮短寶寶等待的時間,必須先行前往辦理掛號,然後估計好時間再帶寶寶去看病。

夜間和假日如何及時就診

醫院夜間和假日也有醫生值班,但是為了避免夜間和假日看診的麻煩,爸爸媽媽應該盡量避免在夜間和假日去醫院。在放假日之前要特別注意寶寶的情形,如果有異常,應事先帶寶寶去醫院就診;若遇上夜間生病,可帶寶寶前往醫院的夜間門診接受檢查,或請求值班醫生幫助。記住,隨機應變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初診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因為寶寶不能自己陳述身體的症狀,媽媽必須隨時觀察他的情形。第一次接受診察時,要盡量由媽媽帶寶寶去,並且帶著母子手冊,以便詳細說出疾病的情形。如果事先記錄下列事項,就能夠把握要領,有助於醫生為寶寶診斷。

體溫:前一天晚上、早上的體溫和平時的正常體溫。

食欲:和平時正常的食欲相比,有無突然的增減以及平時的飲食狀況。

情緒:是否和平常一樣或是不穩定。

身體其他狀況:如尿、糞便、嘔吐、咳嗽、出疹等的情形。

用藥:什麼時間吃了什麼藥。

看急診,需要準備什麼

首先,給寶寶建立一個病曆卡是必需的。它包括:寶寶的疫苗接種情況;寶寶的用藥情況;寶寶的過敏情況;有無慢性病,是否需要特殊醫療以及有無住院曆史、家族病史等情況。

其次,在電話本上記下附近醫院的兒科急診室或者兒科醫生的聯係電話,記下急救電話120或當地醫療救助電話。

最後,還要了解去離家最近醫院的路線。

寶寶就醫前哭鬧怎麼辦

杜絕恐嚇:平時避免用“不乖就帶你去看醫生,去打針”等恐嚇語言和嚇唬寶寶。如果寶寶平時就誤解治療的意義,生病時就更不會合作了。

運用遊戲:為寶寶準備玩具時,可以準備一些扮演遊戲,讓寶寶扮演醫生、護士或是假裝生病,這種訓練對他們很重要。在這種扮演遊戲中,寶寶對於自己無法控製的情況,會獲得一些概念和了解,以後不管是去看病還是必須住醫院時,他們都會比較容易接受。

熟悉醫生:定期帶寶寶去做健康檢查,一方麵可以知道寶寶的健康情況,另一方麵可以讓寶寶有機會去了解醫護人員並不隻是給藥、打針的可怕人物。當寶寶2歲左右時,就可以向他解說測量身高、體重或聽診的目的在於幫助大人知道寶寶長得好不好。

心理準備:如果寶寶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有一些心理準備,就比較容易把自己對爸爸媽媽的信任感,轉移到即將照顧他的醫生、護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