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寶寶疾病觀察站(1)(2 / 3)

轉移注意力:看病時,不妨采用轉移寶寶注意力的方法,來減輕寶寶的恐懼。比如,讓寶寶帶上最喜歡的玩具或書籍,還可以為寶寶準備果汁、水等安撫情緒的食物。

寶寶出現哪些症狀一定要去醫院

發燒:不足半歲的寶寶發燒;發燒並發生了驚厥,或者寶寶曾經發生過驚厥,抑或家族中有人有高熱驚厥史;寶寶高燒,體溫超過了39℃;發燒時間超過24小時,在采取了降溫措施以後,依然沒有好轉……出現這些情況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

咳嗽:喉、氣管、支氣管受到了刺激,就會引起咳嗽。如果寶寶咳嗽了幾天,病情還在加劇或出現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

嘔吐:不僅是胃腸自身受到感染會引起嘔吐,甚至像中耳炎、腦膜炎、扁桃體炎、闌尾炎等其他疾病都可能引發嘔吐。如果寶寶出現反複嘔吐、上嘔下瀉,並伴有38℃以上的高燒,或出現脫水症狀,應立即去醫院檢查。

頭痛:確定頭痛的準確部位,仔細觀察寶寶的麵頰、下頜、耳部、鼻竇區、牙齒、牙齦等部位是否有異常現象。如果頭痛伴有38℃以上發燒,或伴有嘔吐、眼睛怕光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腹瀉:寶寶如果持續出現多次腹瀉,或腹瀉伴有嘔吐,應立即就醫。

便秘:如果寶寶大便時感到疼痛,或者發現寶寶的尿布、內褲有血跡,應該立即帶寶寶就醫。

頭暈:貧血時,可因大腦供氧不足而發生頭暈;在有些疾病的患病過程中,會伴有頭暈症狀;乘車船不適應時,會感到頭暈;嚴重的頭部外傷,也會感到頭暈等。如果寶寶持續頭暈,應立即去醫院檢查。

寶寶生病了,打針還是吃藥

吃藥是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的,一般沒有什麼副作用。有些藥隻能口服,如中藥衝劑、中成藥、止咳糖漿、膠囊等。服後少數在胃部吸收,大部分在小腸吸收,吸收後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有一些疾病口服藥物效果很好,如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藥物通過口服進入胃腸道,並保持有效的濃度,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通過注射給藥,藥物吸收快。有些病是打針效果好,但對藥物製作、注射技術、消毒措施的要求比較高,否則容易發生一些問題。如注射局部的感染,神經損傷;靜脈注射時,引起靜脈炎或靜脈血栓,藥液向血管外滲出致組織壞死;臀部反複打針,局部會有硬結,肌肉收縮能力減弱,少數發生臀大肌攣縮症,甚至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就此點而論,可以說,盡管打針效果好,但打針不如吃藥安全。總之,在寶寶生病時,爸爸媽媽應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給寶寶吃藥或打針。

寶寶拒絕打針怎麼辦

有的爸爸媽媽在寶寶打針時騙寶寶說:“打針不疼”,這也是不對的,因為寶寶自己會感覺到疼,知道大人在騙他。正確的方法是告訴寶寶打針會有點疼,並鼓勵寶寶勇敢地忍受一下。這樣,寶寶雖然仍對打針有恐懼感,但卻可以自我安慰。即使有的當時耐不住,哇哇地哭出來,也很快就會止住哭聲。這樣,寶寶就增加了一種勇敢承受痛苦的體驗,這種體驗是有益的。

寶寶常見病應對策略大公開

寶寶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疾病的侵襲和困擾。作為80後的新手爸媽,你們一定要肩負起保護寶寶健康的重任,在平日的生活中多了解一些寶寶常見病及其應對措施的知識,做寶寶健康的守護神,保證寶寶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感冒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種)是呼吸道最常見的一種傳染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發,少數由細菌引起。不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而且可引起肺炎等嚴重並發症,應積極防治,高度重視。

主要症狀

起病急,初起症狀為鼻塞、噴嚏、咽幹或灼熱感,繼而流清鼻涕、流淚。重者有畏寒、發熱、乏力倦怠。鼻塞,說話鼻音重,咽部輕度充血,淋巴濾泡增大,扁桃體紅腫,繼發細菌感染時則有灰白色點狀滲出物,眼結膜充血,體溫可正常,但重者可升高至38~39℃。

處置方法

要注意讓寶寶多飲水,臥床休息。父母要做好護理,預防繼發細菌感染。隻有細菌感染時,才能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抗菌素,家長不可隨便給寶寶用藥。

預防調理

增強寶寶自身抗病能力是預防感冒的最好辦法。平日多運動、合理飲食、適當的增減衣服等各種方法都可以提高寶寶的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同時,疾病高發季節不要到公共場所去,做好消毒隔離也很重要。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全年都有散發,夏秋較多。主要通過汙染了病菌的食物、飲水、生活用品和手經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