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寶寶疾病觀察站(2)(2 / 3)

處置方法

紅痱好發於腋窩、胸、背、頸、嬰兒頭麵及臀部等處。天氣涼爽時皮疹可自行消退。白痱好發於頸部及軀幹等處,常見於體弱、高熱、大量出汗者。

膿痱好發於小兒頭頸部和皺褶部。治療原則以消炎止癢為主,局部可用溫水洗淨,擦幹後撒痱子粉,或外用爐甘石洗劑。膿痱者可加用百多邦軟膏或環丙沙星軟膏治療。以上用藥必須由醫生確診後方可使用。

預防調理

注意保持室內通風,使患兒衣著幹淨寬鬆。保持寶寶皮膚清潔、幹燥,炎熱季節勤洗澡、勤換衣。肥胖嬰兒應勤洗澡,撲痱子粉。忌吃油膩和辛辣食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濕疹

濕疹是一種常見炎症性皮膚病,病因複雜,發病機理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

主要症狀

濕疹在臨床上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因此,各種濕疹的症狀也不盡相同。

急性濕疹:常迅速對稱發生於頭麵、四肢和軀幹。起病急,在紅斑、水腫的基礎上,出現米粒大的丘疹或小水皰。

亞急性濕疹:常見急性濕疹未能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所致。皮疹以小丘疹和結痂為主,有少量皰疹及糜爛,伴輕度浸潤,表麵有少許鱗屑。皮損較急性濕疹輕。

慢性濕疹:由急性、亞急性濕疹演變而來,慢性病程,時輕時重,常反複呈急性或亞急性發作。皮損主要為皮膚粗糙、抓痕、血痂、苔蘚樣變,伴色素沉著。皮損多局限於某一部位,如手、小腿、肘窩、陰囊、外陰等處,境界明顯,炎症不顯著。平時自覺症狀不明顯,每當就寢前或精神緊張時出現劇烈瘙癢。

處置方法

● 首先確定過敏源,及時祛除。

● 急性期時外用濕疹膏,如氧化鋅。亞急性和慢性的可考慮短期少量配以激素類藥膏。

● 合並感染的可以考慮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

注意以上用藥都必須經過醫生的確診同意後方可使用,具體用藥要用醫生決定,父母千萬不可擅自用藥,以免造成意外。

預防調理

注意皮膚衛生,不要用過熱或過涼的水給寶寶洗臉,也不要用有刺激作用的肥皂、護膚等用品,更不要用刺激性止癢藥物,避免對皮膚過度刺激。盡量避免抓撓患部,以防感染。保持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適宜,使寶寶穿著舒適,不要包裹得太多。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佳,適當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海鮮發物、暫時少吃或不吃高蛋白食物。

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患者和帶菌者為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經皮膚傷口等處傳染。患兒多為3歲以上寶寶,6個月以下極為少見。少數寶寶病後1~5周可發生急性腎小球腎炎或風濕熱。

主要症狀

本病潛伏期為1~5天。初起突然高熱,畏寒頭痛、嘔吐、煩躁、咽部疼痛、咽充血、扁桃體腫大或有可見膿性分泌物。

發熱1~2日後出現皮疹,先見於耳後、頸部、上胸部,自上而下很快蔓延至四肢,重者手掌及足底也有;皮疹為彌漫性細小點狀,以後隆起,有的呈雞皮樣,密布呈普遍紅暈,疹間無正常皮膚;肘前、腋部、腹股溝、膕部等處較為密集。

皮疹在2日內出齊,疹盛時皮膚瘙癢。麵部發紅,但口唇周圍蒼白(環口蒼白圈)。皮疹出現後2日內達到高峰,第一周末開始脫屑、消退。重症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及膿毒血症。幼小寶寶本病不典型,後期易並發腎炎及風濕熱。

處置方法

一般治療:呼吸道隔離,臥床休息,供給充分營養和水分。

抗生素治療:具體用藥須由醫生根據病情而確定。

對症治療:最好住院治療,高熱可用較小劑量退熱劑,或用物理降溫等方法。具體需要用藥則由醫生確定。

預防調理

流行期間不要帶寶寶去公共場所,接觸患兒應戴口罩,其分泌物及汙染物應隨時消毒。患兒從治療之日起隔離7日。注意患兒營養成分和水分的補充,以恢複體力。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常指鼻、咽、扁桃體、喉部黏膜的急性炎症。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本病90%以上由病毒所致,病毒感染後繼發細菌感染。依病變主要部位的不同又可稱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主要症狀

本病冬春多見。起病急,不規則發熱,主要症狀有鼻塞、流涕、噴嚏、頭痛、咽痛、怕冷、咳嗽等。可伴有扁桃體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或並有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嚴重者高熱,並發生驚厥,嬰幼兒全身症狀較重,而年齡較大的寶寶局部症狀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