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寶寶安全保衛戰(1)(1 / 3)

新手父母並不缺少對寶寶的關愛,但是由於缺乏安全意識和急救常識,往往忽視了寶寶生活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因此,為了使自己的寶寶更加健康安全地成長,讓我們攜手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小天地吧!

第一節做寶寶安全的守護神

寶寶易發生的意外情況及應對策略

寶寶的成長離不開爸爸和媽媽的全方位地嗬護。要想保證寶寶安全健康地長大,新手爸媽還要時刻注意寶寶生活環境的安全問題,注重寶寶生活中的小細節,盡量避免意外發生。一旦發生意外,父母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和救治,減少傷害,並將損失降到最低。

燒、燙傷

小兒燒、燙傷在急診中占較大的比例。輕者燙傷部位留下了疤痕,重者危及生命。小兒機體器官的發育尚不完全,即便受到輕微的燒、燙傷,也會非常痛苦。如果是Ⅱ°燒傷,就可以使身體發生重大損害。燙傷後,大麵積皮膚破損,容易感染細菌,引發炎症。

急救措施

立即消除致傷的因素,包括脫去衣物,用冷水或冰水浸泡衝洗約10分鍾,這是最有效的燙傷急救方法。如果致傷的部位不能包紮,宜采用暴露法,使創麵幹燥,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如果致傷的程度深、範圍較大或部位重要,就應緊急處理後立即送醫院做進一步的處理。

摔、跌傷

隨著幼兒的發育成長,2歲以後活動能力增強,運動量增大,從會走到會跑會跳,跌倒、摔傷是很常見的。再加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的增加,在玩耍和日常生活中受傷的機會也隨之多起來。

急救措施

① 輕微摔、跌傷的處理

皮膚破損的要注意傷口清潔,防止感染。可用生理鹽水衝洗幹淨,表淺的不需包紮。皮膚撕裂創麵大又深的要進行消毒處理,用雙氧水衝洗,周邊皮膚用酒精消毒,再用無菌紗布包紮。

如果局部青紫腫脹,要用冷敷以減少出血,不要用手揉搓,加重出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受傷時碰到鐵器上,並有傷口,就不可掉以輕心,傷口可能會被破傷風杆菌感染而誘發破傷風。這時父母應及時帶患兒到醫院做相應的檢查與處理。

② 頭部外傷的處理

寶寶頭部著地,雖然無明顯的外傷,也要密切觀察。父母不要讓寶寶立即睡覺,要保持清醒狀態,可隨時發現顱內出血。有些慢性出血的寶寶,很可能在睡眠中因血腫壓迫大腦而發生生命危險。

如果是頭皮外傷,因其血液豐富,頭皮組織結構緊密,一旦受傷,裂口又大又深,出血多,難以止住。因此,父母應迅速、冷靜地用幹淨手巾或紗布壓迫傷口止血,然後趕緊送醫院進行治療。

③ 發生骨折的處理

骨折可分為閉合性和開放性兩類。骨折處皮膚未出現破損是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伴有皮膚破損,有時可見到骨頭斷端。對開放性骨折,要保護創口,防止汙染。壓迫止血,同時固定肢體,防止骨頭的斷端對周圍組織的進一步破壞,也防止骨頭錯位,增加手術的難度。固定骨折肢體,因為肢體運動會使骨折周圍組織進一步損傷。因此,現場急救時,通常需要固定傷肢。可利用木板等堅硬物夾住骨折處,並將骨折處的上下兩關節都固定住。

蚊蟲叮咬

在城市裏生活的寶寶,一般不會有毒蟲咬傷的可能,但假期外出旅遊時就要注意這個問題。出行前,父母要配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以備不時之需。常見的種類有:蜈蚣、毒蛇咬傷;蠍子、毛蟲、黃蜂、蜜蜂蜇傷;螞蟥、蚊子叮咬。

蜈蚣咬傷:其傷口是一對小孔,毒液流入傷口,局部紅腫劇痛。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堿性液體就能中和。可立即用5%~10%的小蘇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衝洗,而不用碘酒,然後塗上較濃的堿水或3%的氨水即可。

蠍子蜇傷:蠍子尾巴上有一個尖銳的鉤,與一對毒腺相通。蠍子蜇人,毒液即由此流入傷口。蜇傷後局部產生燒灼痛與紅腫。先用高錳酸鉀、石灰水或氨水衝洗傷口,擠出毒液。蜇傷如在四肢,可在傷部上方纏止血帶,拔出毒鉤,將明礬研碎用米醋調成糊狀,塗在傷口上。如果自己不能處理,要及時送往醫院,請醫生切開傷口,抽取毒汁。

螞蟥叮咬:被螞蟥咬住後不要驚慌失措地使勁拉,螞蟥很怕鹽,在它身上撒一些食鹽或者滴幾滴鹽水,它就會立刻全身收縮而跌下來。如果沒有鹽也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擊,經過劇烈的震打以後,螞蟥的吸盤和顎片會自然放開。

毒蛇咬傷:被毒蛇咬傷後,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奔跑走動,以免促使毒液快速向全身擴散。患兒應立即坐下或臥下,父母迅速用可以找到的帶子、繩子、鞋帶、褲帶之類的綁紮傷口的近心端,然後立即送往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