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貧血要“貧”個明明白白(1 / 3)

貧血是一種症狀,指在單位體積血液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含量等低於正常值,其中以血紅蛋白含量低於正常值最重要。

一、話說紅細胞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0億人患不同程度貧血,每年因患貧血導致各類疾病而死亡的人數有上千萬。我國患貧血的人口概率高於西方國家,在患貧血的人群中,女性明顯高於男性,老人和兒童高於中青年。

有30%~40%的嬰幼兒患有貧血,主要是由於母體貧血造成的連鎖反應。女性貧血的發病率為64.4%,這與女性的月經、懷孕時自身及胎兒對生血物質的雙重需求及分娩出血有關。過去貧血的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良,近年來因減肥而造成營養失調,也形成了貧血人群,所以女性應從各個方麵重視貧血。

血液、紅細胞、血紅蛋白、氧氣這“四大天王”在貧血的發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且相互關聯。下麵,我們從血液中的紅細胞說起。

紅細胞的表麵呈雙凹盤形,有一定的可塑性,因而能通過直徑比自身小的毛細管和脾竇孔。根據紅細胞在血液循環中的壽命和循環條件,在120天的存活期內,紅細胞隨血循環的行程可達300千米,通過微小孔洞約50萬次,而紅細胞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態及完整性,這與紅細胞的成分和其功能有著重要關係。

在人的生命中,小小的紅細胞功不可沒。它是一個生命單位,它需要營養物質保護自己和發揮職能。製造紅細胞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質、二價鐵離子和適量的維生素B12、葉酸等物質。此外,紅細胞生成還需要維生素B6、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微量元素銅、錳、鈷、鋅等。為適應身體的需要,紅細胞和其主要成分血紅蛋白的量,都需維持在正常範圍,少了就會貧血,多了則增加血液的黏滯性,導致紅細胞增多症、血管栓塞等。平原地區,我國成年男性的紅細胞每立方毫米500萬左右,女性為400萬左右。隨著年齡、季節、居住地的海拔高度等因素的改變,紅細胞的數量有所增減,新生兒可超過600萬;兒童期較少,並保持較低水平;至青春期逐漸增至成人水平。長期居住在空氣稀薄的高原或長期的慢性缺氧,都會使身體的造血功能代償而亢進,目的是為生產出更多的紅細胞以適應身體的需要。

正常情況下,單位容積中,血紅蛋白的含量和紅細胞的數量高低一致,我國成年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含血紅蛋白12~15克,女性為11~14克。與紅細胞值一樣,新生兒較多,兒童期較少,以後漸增,至15~16歲時接近成人水平。

二、貧血缺氧時身體的相應變化

(1)心髒搏血量增加:

貧血病人因紅細胞減少,血液黏度減低和選擇性的周圍血管擴張,血管阻力減低,會出現心率加速,循環速度加快。這是身體為防止供氧量減少而采取的手段---增加心髒搏血量。

(2)增加組織的灌注:

貧血時血液供應重新分配,供血減少區域為皮膚組織和腎髒,故皮膚蒼白。而對缺氧敏感的心肌、腦和肌肉供血量則增加,這也是身體聰明的地方。

(3)肺的代償機能:

貧血時呼吸會加快、加深、加強,以得到更多的氧,這可能是身體對組織缺氧的一種反應。

(4)紅細胞生成亢進:

貧血病人除再生障礙性貧血外,幾乎都有紅細胞生成亢進,且體內產生能使紅細胞增多的物質---促紅細胞生成素。

(5)血紅蛋白與氧氣易解離:

緩慢發生的貧血,紅細胞內物質發生變化,使血紅蛋白與氧的親和力減低,血紅蛋白與氧氣易解離,且組織在氧分壓降低的情況下能攝取更多的氧。

貧血時缺氧引起肌肉和其他組織無氧糖酵解,致乳酸產生堆積,血紅蛋白與氧的親和力降低,氧的釋放增多,組織供氧改善。

三、貧血對身體的危害

(1)貧血的一般表現:

疲乏、困倦、無力常常是貧血的最早信號,但,這些信號常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2)心血管係統的表現:

體力活動後感到心悸、氣促是最常見的症狀。貧血嚴重或有心力衰竭時,即使在休息時也會出現心慌、氣促,有冠狀動脈病變的病人可出現心絞痛。有些病人平時無心絞痛,但由於貧血而加重心肌的缺血程度,則可發生心絞痛。慢性貧血病人心髒常常擴大,貧血糾正後,雜音和心髒擴大均可消失。貧血較嚴重時可出現“高輸出狀態”,“高輸出狀態”的臨床特點是:頸靜脈擴張、壓力增高、末梢血管擴張(表現毛細血管搏動)、皮膚溫暖(可有潮紅),心肌代償功能不足時,可出現心力衰竭。

(3)神經係統表現:

貧血嚴重時,神經係統症狀亦多見,尤其是老年病人。常見的症狀有頭暈、頭痛、耳鳴、眼花、眼前出現黑點或“冒金星”,精神不振、倦怠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手腳發麻、發冷或有針刺感等,貧血嚴重者可發生昏厥。貧血如急劇發生,病人常煩躁不安。

(4)消化係統表現:

食欲不振是最常見症狀之一,亦可出現腹脹、心窩部不適、惡心、便秘,有時可有舌痛、舌苔光滑。貧血嚴重者,肝髒會輕度腫大,發生心力衰竭時尤其明顯,並常有壓痛。

(5)生殖係統表現:

女性病人月經不規則、閉經最為常見。貧血常由月經過多引起,貧血亦可加重月經過多這一症狀。嚴重貧血病人多有性欲減退。

(6)泌尿係統表現:

嚴重貧血病人尿中可出現少量蛋白,尿濃縮功能輕度減低,但除了本來就有腎髒疾病外,一般不會引起血液尿素氮增高。發生急性血管內大量溶血時,尿色可呈紅茶或醬油樣顏色(即血紅蛋白尿),如果同時有循環衰竭,可發生少尿、無尿和急性腎功能衰竭。

四、發生貧血要問“為什麼”

貧血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原因或疾病引起的病變。那麼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貧血呢?這與發生貧血的原因有密切的關係。

大體上,我們可把貧血發生的原因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紅細胞生成減少:

包括造血幹細胞(生血的“老祖宗”)異常,導致紅細胞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腎案例:張女士來自山區,由於家境不富裕,飲食不講究以及長年的勞累致使其身體一直很虛弱,但除有月經不規則、起身過猛時眼前黑蒙外,也沒有其他不適。兩年前張女士懷孕8個月時出現耳鳴,從孩子出生到現在,一直不能緩解。後經醫生診斷是由於貧血原因造成的耳鳴,經輸血、阿膠漿補血及日常飲食調養後,張女士的耳鳴慢慢地好了。

病導致紅細胞生成素不足引起的腎性貧血;造血物質缺乏引起的貧血,如鐵缺乏引起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葉酸缺乏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等。

(2)紅細胞破壞過多:

由於紅細胞破壞過多,致紅細胞壽命縮短出現的貧血,稱為溶血性貧血。

(3)出血:

出血使血液直接丟失,導致貧血。

五、裁定發病的原因非常重要

多數情況下,貧血的嚴重性不是取決於貧血的程度,而是取決於引起貧血的原因的嚴重性及其預計的後果。因為有的引起貧血的疾病,可以直接威脅或奪去病人的生命(如惡性腫瘤),其危害性比貧血本身要嚴重得多。因此,一旦發現貧血,應及時查明原因。比如,同樣的缺鐵性貧血,如果是由營養不良、飲食習慣不良、生育或哺乳過多等引起的,即使貧血程度較嚴重,但因鐵劑治療的效果很好,其預計的後果良好;相反,如果是因胃癌慢性出血引起的貧血,即使貧血是輕度的,鐵劑治療後貧血也能減輕,但未能及時發現貧血的原因是胃癌,其後果將會是嚴重的。

找出貧血的原因是合理、有效治療的基礎,並且對於防止貧血複發(例如工業中毒引起的貧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裁定發病的原因就是醫學中的“診斷”,診斷明確才能治療確切,效果確切。

有位病人因麵色蒼白,曾在某醫院門診中裁定為“缺鐵性貧血”,這位病人未聽從醫生做進一步檢查的意見,而是自購鐵劑進行治療,服用鐵劑後貧血真的有明顯改善,但一停止服藥麵色又再度蒼白。如此反複多次,遷延達兩年之久,最後這位病人因嚴重貧血而再次入院檢查,確認結果竟是直腸癌晚期,已發生肝髒等內髒器官的廣泛轉移,喪失了早期手術根治的機會。

貧血,尤其是缺鐵性貧血,在醫學上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醫生關注的是隱藏在缺鐵性貧血背後的原因,而在缺鐵的原因未找到之前,病人決不應擅自服用鐵劑。由於產生貧血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毫無疑問,隻有根據病因進行的治療才是上乘療法。

治療貧血的效果,大部分決定於病因的性質及其是否可以根除。如果病因是可以徹底消除或糾正的,貧血可以治愈;如果貧血的原因雖已查明,但基本疾病的治療難以奏效,則貧血亦難根除,隻能采取對症治療。

出血是貧血常見的原因之一,可因不同的原因引起。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用激素或外科手術治療,一般都能使出血停止而將貧血治愈。

營養缺乏引起的某些造血原料不足而發生的貧血,一般可以治愈,但要注意糾正造成這些物質缺乏的原因。缺乏的原因除食物質量不好外,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如多次妊娠、哺乳、偏食、長期食欲不振、慢性腹瀉等。引起營養缺乏的原因如不除去,貧血治療的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即使一時見效,以後可能又複發。

感染性疾病如果能夠控製的,貧血也能減輕。但是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病、晚期惡性腫瘤或廣泛的轉移癌、晚期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疾病繼發的貧血,由於基本疾病的療效很差,除了輸血,貧血一般很難減輕。

六、裁定貧血有根據

(一)貧血的症狀和體征

貧血的症狀即為病人看病時,病人和家屬會告訴醫生有哪些痛苦或異常表現,也就是病人要醫生解決的問題。必要時,病人應事先將這些異常表現記下來,看醫生時好將病情說清楚。

體征是醫生檢查病人身體時發現的異常情況,病人在接受醫生檢查時要配合,老人、小孩、重病人或年輕女性應該有家人陪同或請護理人員協助。

(二)實驗室檢查是裁定貧血性質的客觀指標有沒有貧血,血常規說了算。在血常規中,貧血是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低於正常值。一般用血紅蛋白量評定貧血的程度,血紅蛋白量9.1克以上的貧血是輕度貧血,基本上容易恢複;血紅蛋白量6.1克以上是中度貧血,體力勞動後心慌氣短,一定要查找病因積極治療;血紅蛋白量3.1克以上是重度貧血,易患貧血性心髒病;血紅蛋白量3.0克以下是極度貧血,常有重症心髒病。

臨床上發現,能到醫院或診所來診治的貧血多已是中、重度貧血,所以一般所指的貧血都是指中度以上的貧血。現在醫院血常規報告單與國際通用的一樣,成年男子低於120克/升,成年女子低於110克/升,孕婦低於100克/升,10天內新生兒低於145克/升,10天~3個月嬰兒低於100克/升,3個月~6歲低於110克/升,6歲~14歲低於120克/升,一般認為存在貧血。其實數值與前述都是一樣,就是單位不同,原來的計量還在口頭上通用,而且由來已久,應用方便,已成習慣。

血常規檢查是貧血必做的檢查,病人和家屬要知道它的含義,從血紅蛋白量就知道是不是貧血以及貧血的程度。

不要小看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是0.5%~1.5%,骨髓造血正常時計數正常,溶血性貧血時明顯高於正常,不造血或造血不良則明顯減少,甚至為零。

血液細胞學是簡單、有效又常用的方法,從血液塗片檢查各種血液細胞形態,幫助診斷貧血的病因。

另外,如血液生化學、遺傳學檢查等有時也很需要。

(三)取骨髓不要怕裁定貧血常要它

骨髓是血細胞在骨骼中增殖、成熟、儲藏和釋放的大本營。許多血液病需作骨髓檢查才能診斷或早期發現,目前臨床上抽骨髓除用於診斷外還用於治療。但有很多病人或家屬拒絕作骨髓穿刺檢查,其實,如能正確運用,對病人來說是有好處的。

(1)骨髓細胞學檢查:

這是一項很實用的診斷技術,在白血病、癌症骨髓轉移及貧血、出血性疾病的診斷和療效評定方麵具有重要價值。對某些代謝性疾病,若骨髓中找到特殊細胞便可確診;在診斷某些原蟲傳染病時,由於骨髓富含單核巨噬細胞係統,所以能較多地捕捉到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