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人得病全家重視
溫馨的家庭是幸福的源泉,當一個人受到挫折、遭到失敗或是生病,會更有感觸。設想一個人患病後,由於身體可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令人心煩,如果隻能靠自己去醫院掛號、看病、理化檢查、拿藥、打針等,會是怎樣的心情?
當家人患病,特別是重病、急性病,親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用樂觀的心態影響病人
疾病是客觀存在,如果天天麵對愁容則愁上加愁,相反,病人見到樂觀情緒的人必然心情舒暢,有利於抵抗力的增強,對治療有益。當然,樂觀也是有條件的,隻有“情況明,方法對”,才能“決心大”。家中的人要知道貧血的有關知識,才能幫助病人擺脫貧血。
(二)學習貧血知識,幫助病人診治
民間有句老話“久病成良醫”,這是說病的時間久了,慢慢理解了疾病的相關知識,別人若得了與自己類似的疾病,也能提出調養方法。但是,現在病種多,檢查方法不斷改進,治療手段日新月異,不僅靠治療中的體會,還要從有關科普書中了解基本知識、原理,並結合家中病人進行分析,必要時還可與醫生一起討論,這對病人治療、康複都有益。要病人自己開始就做到這一點很困難,首先應由家屬“代勞”。這樣“人多力量大”,都來關心,都來討論,大家可能會想出好方法。
(三)關懷貧血病人的身體變化
貧血多數是慢性病,也有不少是重而急的病人,家屬應對病人得病前後、治療前後、住院前後等變化進行觀察,原來的病變是否全好?好了大半還是小半?有沒有效果?有無新的病變出現?這樣可以了解治療效果和經過,對製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大有幫助,特別對學過貧血知識的人,比較容易辦好。以後再看醫生時也很有價值,至少可以少走彎路。病曆及檢查資料一定要保存好,甚至做重點記錄,以備不時之需。病人自己或家屬對病情了解得細致全麵,並能及時向醫生反應,對醫生裁定病情、選擇治療很重要,特別是門診的病人,醫生隻能在門診看病時接近病人,隻能靠病人或家屬反映病情。
二、胸有成竹,臨危不懼
家有貧血重病人,這裏指的重病人是泛指中、重度貧血的病人,有的中度貧血病人情況很差,可能原來就有病,身體不好,如繼發性貧血,往往就是這樣。
家中照顧也要“分級”:
(1)重病人:生活不能自己料理,臥床休息,家中不能離人,要噓寒問暖,隨時觀察病情。
(2)較重病人:生活不能完全自己料理,一般臥床休息12小時左右,可以離人,但有時要進房看看,問有沒有事要幫忙。家屬自己出門時,家中要留人不時照看;萬一無人可留,應先告知病人或商量好,時間一定要短。
(3)較輕病人:一般休息比健康人時間長,出門活動宜有人陪伴,病人不走遠路或乘車代步,有不適時應休息。
這樣關心病人,與病人心連心,病人會有安全感,萬一發生突然變化,要鎮靜並安慰病人。如果跌倒要抱或抬上床,平臥,去枕頭;如果突然昏迷要掐人中穴,此穴位在鼻及上唇之間的鼻唇溝內,或按合穀穴,張開拇指、示指兩指之間的肌肉即是,可以自己試試,壓迫這兩個穴位會很脹;如果高熱,應臥床休息,用38%酒精,即75%酒精稀釋一半,擦額、頸、腋下、四肢內側,不能隨便用退熱藥,以免虛脫,即突然衰竭。嚴重貧血的病人,活動後易心悸,氣急,必須臥床休息,必要時還需吸氧等;需要的話同時用電話連通親人和(或)急救站。
三、怎樣幫助病人治療和找個好醫生
首先,病人或家屬要做到下述幾點:
①要先準備好,必要時寫在紙上,以便重點、扼要又不遺漏地向醫生介紹病情、診治經過、療效和要求等,也隻有這樣才能和醫生溝通。
②帶全病曆和檢查資料,可供醫生參考,少走彎路和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一般看病的目的是治療,不是檢查,除非是預防體檢,或因診斷不明,無法處理。因此診斷明確後不要再做“更先進檢查”,以免浪費。
③對醫生要說實話,不要隱瞞病情,更不要“考”醫生;對醫生的處理不明了或意見不同,應大膽提出,一定要弄懂,這是病人的知情權;隻有醫患一心才能治好病。
好醫生,就是要認真負責、治療效果好的醫生,這是唯一的標準。前者是德,後者是才,兩者都無止境,也不能偏廢。這樣的醫生會仔細了解病情,認真體檢,全麵分析和耐心解釋,任何診療方案都會考慮病人的療效、經濟和時間,也必然會謙虛、謹慎。如果遇到這樣的醫生不可信賴:好說大話、假話,目空一切,抬高自己;診治後留下病人應帶走的病曆和資料,企圖控製病人隻找他醫治;雖然經過治療,病曆不按規定記錄,其他醫生接手醫治無法參考;明說或暗示其到家中談病情,其真實意圖不言而喻;趨奉權貴、趾高氣揚、把病人分成三六九等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