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俗語熟詞源頭之趣1(1 / 1)

前言

“俗語”,名雖“俗”,但它可以登上名著的大雅之堂。試想,哪一位文學巨匠能離開所謂的俗語呢?試想,離開了俗語,名著是否會索然無味?而且,俗語同百姓的關係最密切,俗語根植於生活沃土,生活是文化的源泉,所以,俗語是文學領域裏最活躍最生動的素材,它是埋藏在泥沙裏的金子,一旦挖掘出來,立刻會金光四射,使文章添彩生輝。

俗語,往往被人小覷,詞典家們不待見,多數詞典裏沒有它的詞條。近來,人們開始重視它,出版了多個版本的俗語詞典,填補了這一空白。但往往釋義多,釋源少,原因可能是收錄的詞條太多,容不下那麼多內容,所以,以釋義為主,無可厚非。本人正是基於這一點,專攻俗語根源,填補這一方麵的缺失,使源流互補,相得益彰。

至於熟詞,幾乎是天天和大家見麵,但人們往往不注意它的出處。就像西紅柿,人人愛吃,誰還對它刨根問底呢?家鄉有一句笑話:“老王、老王,你姓什麼呀?”“八月十五對到哪一天啦?”這就是所謂的“熟視無睹”,或曰“燈下黑”。為了使大家擺脫“熟視無睹”的現象,沿流溯源,把熟詞的由來挖掘出來,彙源成河,奉現給大家,變“熟視無睹”為熟者睹遠。

鑒於此,本人把常用俗語、熟詞合二為一,刨根問源,編成詞書,方便大家查閱。

縱觀此書,有四個特點:一是知識性。特別是俗語,它的產生都和曆史、傳說有關,每條俗語都有它的曆史根據或傳說故事。俗語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識的積澱,這本書就是用知識積累成的小小“知識庫”。二是趣味性。俗語的來源,既諧且雅,趣味無窮。如“宰相肚裏能撐船”,源於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為大雅,可這則俗語的產生卻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詞典一樣查閱,用起來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應時性、流行性書籍,過時不用,它是知識性書籍,可以永久保存,饗及後人。

編寫此書的工作量很大,本人知識麵有限,難免有錯誤和疏漏,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作者誠肯接受,表示感謝。

聶焱

2013年4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