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
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間俗稱,指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最高領導人。“一把手”這一稱呼的來曆,與象征權力的印信印鈕有密不可分的聯係,也就是說,“一把手”這個詞從產生之日起就與權力是緊密相連的。
中國的印信起源很早,據史料記載,大概周朝就已經使用印章了。自秦漢以後,曆朝都製定了官印製度,對印文、材質、印鼻、尺寸、印綬都有詳細的規定,以區別不同的等級和權力的大小。比如秦漢時規定,皇帝用六璽,白玉質地,螭虎鈕,皇後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這裏的“鈕”,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於手把抓印麵的借力飾物。
從魏晉到宋元時期,印章印文和印綬都有較大的變化,而印鈕的變化相對較小。進入明清時期,官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寬邊,細朱疊文,又稱為“關防”。由於尺寸較大,材質厚,質量重,為了便於蓋章,出現了把手,稱為“印把子”、“印把手”。因為印章的加蓋,也就意味著權力的確認和實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漸訛傳為“一把手”,象征著某一範圍的最高權力。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橡膠印章大量應用,官方印章的形製基本穩定下來,印麵上的把手非常明顯,人們更樂於使用“一把手”這一形象的稱呼,來指代某一範圍的最高權力和主要負責人。
一刹那“一刹那”表示時間極短,它是梵語的音譯,是古印度最小的時間單位。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提到:“時間極短者,謂刹那也,百二十刹那為咀刹那,六十咀刹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這樣算來,一刹那約合現在的0013秒,比一念0018秒還少了0005秒,真是夠短的。從目前這些時間稱呼看,一刹那是最短的。
一毛不拔“一毛不拔”形容人極其自私吝嗇。有人把“一毛不拔”與“鐵公雞”聯係起來,二者意同,卻各行其義。
“一毛不拔”源自《列子·楊朱》,說的是魯國思想家墨翟同魏國思想家楊朱針鋒相對,墨子主張“兼愛”、“愛無差”等;楊朱卻主張“為我”,一切以個人利益為重。有一次,墨子的學生禽滑厘問楊朱:“從你身上拔一根毫毛來救助世道,你願意嗎?”楊朱不以為然地說:“天下本來就不是我一根毫毛能夠救濟得了的。”禽滑厘追問道:“如果能的話,你拔不拔?”楊朱聽了居然沒敢答應。是夠自私的。
一字千金什麼字能貴到“一字千金”呢?不是書法作品,而是秦國宰相呂不韋所編寫的書。
呂不韋執政期間,曾命手下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餘萬言,彙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後,呂不韋把“稿本”掛在首都鹹陽的城門上,聲稱有能增刪一字者賞給千金。不知是因為這書實在編得太好了,還是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據說,竟沒人能夠拿走這筆高額的“稿費”。於是這個故事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語。
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知”現在的用法是形容什麼也不知道或抵觸回答問題。源自春秋時期。《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因為對敵情不甚清楚,所以建議不可輕舉妄動。他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作為一名指揮員謀劃軍事行動,自開始到中間,再到末尾都要搞清楚,而後再進攻。現在我們這三種情況都不知道,這不是作難嗎?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筆》中也說:“俗謂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謂“三不知”,原是指某人對某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而言的。
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隻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隻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麼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
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於永定門內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在太歲殿南麵的觀耕台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於兩側,依古製,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鞭,作出示範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
皇帝怎麼親耕?藉耕儀式相當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麵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農具,順天府尹跪進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具,右手執鞭,前麵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夫扶犁,後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責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的六個官員導引護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