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俗語熟詞源頭之趣2(2 / 3)

皇帝親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務農,以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換算口訣,比喻推卸責任。它始創於民國初年。之前的老秤,每斤為十六兩,如成語“半斤八兩”即來源於此。後更換為十兩一斤的新衡器,為了換算方便快捷,有人編了《斤秤流法》普及推廣。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稱“一推六二五”,說的是舊稱的一兩,等於新秤的六錢二分五厘。此口訣一誕生,伴隨生出新的意蘊。久而久之,其原意隨著舊秤的退出,被人遺忘,而次生的新意,卻落地生根,甚至可以永久流傳。在於以此形容當事人逃避責任,唯妙唯肖。“退”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禍他人,找替罪羊。恰好“一退六二五”諧音“一嘟嚕”,多少麻煩事,悉數向下推諉,比起“踢皮球”,意象更從容瀟灑。

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這一俗語,意思是說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張光晟的臨終遺言。

張光晟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根據史書記載,他從少年開始從軍,安史之亂爆發時,他還是一名騎兵。在潼關之戰中,張光晟把自己的戰馬送給戰馬被打死的大將王思禮,從而得到王思禮的賞識,把他作為自己的心腹,不斷加以提拔。唐代宗大曆年間,張光晟被任命為單於都護,兼做禦史中丞、振武軍使,帶兵抵禦吐蕃。張光晟因為貪圖邊功,設計誘殺了多名吐蕃貴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獎賞,反而任了他個閑職,剝奪了他的兵權。從這時開始,張光晟就一直鬱鬱不得誌,對朝廷的不滿逐漸積累,以至萌生了叛意。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涇原藩鎮軍隊發生嘩變,擁立在長安閑居的原盧龍節度使朱泚為帝,賦閑在家的張光晟參與其中,被任命為偽節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營都知兵馬使李晟帶兵討伐。張光晟看到李晟大軍氣勢浩大,知道朱泚大勢已去,便歸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書求情,但沒有得到允許,唐德宗下旨認定張光晟罪不可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對自己反叛朝廷的行為以及反叛之後又投降朝廷的舉動都很後悔,囑咐行刑的人說:“傳話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說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堅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來的不義,但後來成了中性詞,什麼人都可以用。

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名言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要知其來源,先要知其時間是怎麼得來的,寸陰是多長時間。

古代用日晷計時,日晷是由銅製的指針和石製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石製的圓盤叫做“晷麵”,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麵中心,日晷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麵平行於天赤道麵。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麵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麵,並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麵則是表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麵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

那麼“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陰”一詞了。如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當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雲:“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後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一個女婿半拉兒民間有一俗語,叫“一個女婿半拉兒”,它源自唐朝。

在中國古代,朝廷為了鞏固其統治,常采用“和親”的辦法,即把公主遠嫁番邦,結為親家,以避戰爭。唐朝尤為突出。唐朝前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大唐帝國經濟文化繁榮,為邊疆各族人民所仰慕。開明的唐太宗又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被全國各族人民擁戴為“天可汗”。當時,少數民族酋長都以娶唐朝公主為榮,唐太宗也以許配公主作為密切民族關係的紐帶。公元788年,唐德宗以鹹安公主嫁回紇可汗。回紇可汗恭敬地回信說:“昔為兄弟,今婿稱半子也。陛正若西戌,子請以兵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