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俗語熟詞源頭之趣28(1 / 3)

1

連中三元現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取得第一名。那麼,“連中三元”典出哪裏呢?

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三元》有雲:“解試、省試並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連中三元”即源於此。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

鄉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等生及監生、貢生。鄉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

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鄉試後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廷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隻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如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隻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勞燕分飛“勞燕分飛”用以比喻夫妻或情侶分手。

“勞燕分飛”出自《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勞燕”指的是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曾有人誤將“勞燕”當成辛勞的燕子,太望文生義了。燕子大家都很熟悉,而伯勞是什麼樣的鳥呢?伯勞俗稱“胡不拉”,是一種食蟲性的鳥。伯勞大多棲息在丘陵或開闊林地,在我國較為常見。傳說伯勞和燕子這兩種同屬雀科的候鳥,在春意盎然的時節會相戀,經過炎炎夏日的激情,至秋天冷卻,各奔東西,遷徙異地。這便是“勞燕分飛”典故的由來。

正因為此,伯勞與飛燕也經常被古人寫進詩中。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這樣的句子:“他典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伯勞從從東去,燕子急急西飛,相遇總是太晚,離別總是太疾。東飛的伯勞與西飛的燕子共同構築了傷感離別的淒涼景象,成為不再聚首的象征。所以,用“勞燕分飛”來喻指曾經相愛的戀人或夫妻分離,再合適不過了,隻是有些傷感。

遠水不救近火此俗語比喻用較遠的辦法或工具解決不了當前急迫的問題。意同“遠水解不了近渴”。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了春秋時,魯穆公不與鄰國齊國搞好關係,卻派幾個兒子到遠方的晉國和楚國做官。犁鉏進諫說:“你這樣做就好比請越國人來解救落水之人,越國人水性再好,等他來了,魯人也必定活不了;又好比取來海水解救火災,海水水量再大,火也必定不會被撲滅,因為遠水不救近火!”

吧“吧”字在中文中隻是個語氣助詞,無意。但這裏講的“吧”,卻是個名詞,多指一些小生意的處所。

“吧”字是個外來音譯詞,音譯英文bar時用了“吧”稱“酒吧”,使得“吧”字有了新意。不過英文的bar隻指賣酒的地方。想不到構詞功能強大的現代漢語將“吧”大大發展了,“吧”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天南海北,走在城鄉大街小巷,“吧”堪和“店”、“鋪”比,什麼“網吧”、“話吧”、“茶吧”、“氧吧”,好山好水的大自然也冠以“天然氧吧”之稱。老外們走進中國“吧”,會奇怪地攤開雙手驚訝不已,慨歎洋吧中國化的再創造。

足球“足球”,在當今世界體育運功項目中觀眾最多、影響最大,足球球星的榮譽和知名度最高。可惜,中國足球的水平卻讓國人失望。然而,足球原來起源於中國。

1958年7月,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代足球的雛形。當時蹴鞠活功水平世界領先,高俅就是當時的“國腳”,在與高句麗的比賽中,一人連進三球,轉敗為勝,受到宋徽宗的稱讚,高俅因此“踢而優則仕”,可惜是個奸臣。

那麼,現代足球何時誕生的呢?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之日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

現代足球傳入我國,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最初是由英國人帶入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的第一個組織——南華足球隊。1910~1948年,舊中國舉行的七屆全國運動會,足球均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1913~1934年間,我國共參加過十屆遠東運動會,獲得八次足球比賽的冠軍。看來,不是中國人的素質問題,而是人為的思想觀念因素,思想問題不解決,足球水平不可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過,經過堅持不懈的奮鬥,趕超世界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時辰“時辰”是什麼意思,是中國古人的計時單位。原來,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時辰,共有12個時辰。12時辰用地支12個代號表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辰簡稱子時或子牌,相當於今23點到第二天淩晨1點整。餘類推,也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

時髦現在,“時髦”一詞很流行,它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衣著裝飾或其他事物新穎入時。

時髦雖新穎,它卻是個古老的詞,在古代,時髦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當代的俊傑。《後漢書·順帝紀讚》就記有“孝順初立,時髦允集”之語。《舊唐書》也說:“朕初臨萬邦,思弘大化,務擢非次,招納時髦。”其中的時髦都是時代英雄的意思。這個詞義直到近代還在使用。那麼,為什麼將英才稱為時髦呢?這與毛發有關嗎?有關。但不是指人的頭發,而是指馬頸上的長毛。這處長毛是馬的皮毛中最與眾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說:“士中之俊,猶毛中之髦。”因此將才俊稱為“時髦”,就不足為奇了。

“時髦”一詞到清末時才逐漸轉為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意思。如20世紀80年代青少年穿的喇叭褲既流行又時髦。

圍棋“圍棋”是個很了不起的發明,時至今日,在世界範圍內的棋類,還沒有一種能超越圍棋的深奧。黑白兩色棋子代表兩支人馬,一個畫上縱橫十九道線的棋盤做鏖戰戰場,以攻為守,以守為攻,佯攻真占,似退實圍,誘敵深入,獨膽攻堅,異軍突起,奧妙無窮……圍棋的變麼幻莫測全集中在五個字上:包圍反包圍。親自下圍棋,有統領千軍萬馬之感覺;觀看圍棋,那時隱時現令人拍案叫絕的戰局,令人對棋高一招的智者肅然起敬。圍棋出現可追溯到堯、舜時代,據說是堯或舜當中的一位發明的。這個說法見於多種古籍記載,當然,若準確說出圍棋問世年代,已不大可能。而今見到的文獻資料,秦漢時期的有“堯造圍棋,丹朱善棋”說,後來的《博物誌》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子。”大意都是說或堯或舜發明的圍棋,兩說的共同點都是以圍棋教育啟發兒子,堯的兒子叫丹朱,舜的兒子叫商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