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俗語熟詞源頭之趣44(2 / 3)

做生意“做生意”指商業經營,俗稱“做買賣”。為什麼把“做買賣”說成“做生意”呢?

“做生意”最早見於南朝劉宋時期《世說新語·言語》引用的一個故事:以前孫吳(指孫權聽建立的東吳政權)時曾有人把鳥翼用剪刀剪下,扇起風來力不減,如同圓扇一樣。但當時沒有“生意”,直到晉滅吳以後,才得到大家的使用。這裏“生意”一詞是說物品能夠引起人們發生興趣,才會被人去買。後世遂將經商做買賣之事稱為“做生意”,意思是引人感興趣之後買賣方才具有生機。《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有“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即去改業做生意”之語。此乃把做買賣稱為“做生意”的首次記載。也是做生意的源頭。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句俗語有混日子、消磨時光的貶義。生活中,有人遇事敷衍,得過且過,湊合著混日子,於是就會被別人戲稱為撞鍾和尚,甚至說連鍾也撞不響。那麼,這一俗語源出何處呢?

原來,出家人裏確有專司撞鍾之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鍾,指的是寺廟裏的晨昏鍾。據佛家講,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所以,按以前的寺規,就是在早晨和黃昏各敲一百零八下的鍾,以清除人生的煩惱,稱為晨昏鍾。

撞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存在一套嚴格的規定。撞鍾前,和尚必須默誦佛經,誦畢方能撞鍾。在撞鍾時要撞出輕重緩急的節奏,抑揚頓挫的韻律。晨昏兩次鍾,緊七下,緩八下,平平二十下,是為一通。如是者三,名為三通,共擊一百零五下,再撞三下,前後共撞鍾一百零八下。做一個合格的撞鍾和尚談何容易,故被挑選上的弟子不僅手腳麻利,腦子靈活,責任心強,而且還要精通經文,方可稱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撞鍾的和尚必須在二十分鍾之內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後一下必須敲在十二點整(零時),差一秒不行,過一秒也不行,最後一下“夜半鍾聲到客船”。如此分秒不差的撞鍾功夫,實在令人歎服。據說敲完鍾的和尚每回都有“猶如卸下千斤擔”的感覺。真是“鍾上一分鍾,鍾下十年功”啊。

無奈俗人不解其中味,誤認為撞鍾的和尚輕鬆自如。真要是能像和尚一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那工作就是高標準了。

梨園“梨園”是戲劇界的雅稱,不過它真的和梨樹有關,它源自兩種說法,但都與唐玄宗有關。

其一,清朝學者孫星衍在《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記述:“餘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以唐玄宗為祭祀對象的廟宇)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

其二,現代學者李尤白《梨園考論》認為,梨園位於長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後來該園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將其變成一座演習歌舞戲曲的專用場所。

不過,無論哪一說,把“梨園”演化成戲曲界的代稱,無疑與唐玄宗有直接關係。《新唐書》中《禮樂誌》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史書記載,“梨園”起於唐無異。可見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戲曲的專家。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唐朝政府發展了太樂署的職能,以梨園為場所開辦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所專門培養文藝人才的藝術學院。從學生來源上講,除了最初應招的宮女之外,玄宗還將太樂署裏麵的優秀人才選拔過來。經過籌備,當時梨園裏僅樂工就有數萬人。像這樣龐大的皇家藝術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說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大奇跡。所以,後世戲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為其鼻祖,當之無愧。“梨園”就是當時最大的戲園子。

銅臭“銅臭”用來諷刺隻知鑽錢眼的市儈氣。“銅臭”意為錢味,但反過來成“臭銅(錢)”也很形象。

它源自《後漢書·崔烈傳》。東漢時,崔烈花錢五百萬買了個司徒的官職。那時,稱丞相為司徒,司徒與太尉、司空合稱三公,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的最高長官。由於崔烈此官職是花錢買來的,因此人們議論紛紛。崔烈也自知別人有議論,就問他兒子崔鈞說:“我當上三公,別人有什麼議論?”崔鈞說:“論者嫌其銅臭。”他兒子說別人嫌你身上有錢味。久而久之,錢味(銅臭)變成了“臭錢”,反而對那些鑽眼的人,特別是對象崔烈那樣買官的人的抨擊更重了。

領袖“領袖”現在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等的領導人。如偉大領袖毛主席。“領袖”的本義是衣領和袖口。衣領和袖口在衣飾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將“領”和“袖”合並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見於《後漢書》,《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中就有“蒼頭衣綠褠,領袖正白”的描寫。

第一次將領袖用來形容人的是《晉書·魏舒傳》,其中寫道:“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意思是說魏舒儀表堂堂,氣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領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稱世人之表率。後來,人們逐漸將同一類人中的突出者稱為“領袖”。現在,專用於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的最高領導人。

象棋象棋在中國是一種非常普及且深奧無止境的一種棋類遊戲。

乍一看來,象棋好像產生在漢代,因為棋盤中心格的界河中寫有“楚河、漢界”字樣。其實,它是借用兩軍對壘的局勢,渲染氣氛,與楚漢相爭無關。

中國象棋的來源有幾種說法,多與周朝文、武二王有關。《詩·躑頌序》中說:“維清,奏象舞也。”周文王時已有擊刺的戰鬥技術,武王作樂,象征擊刺排練為舞,故取此名。說明象棋是一種戰爭廝殺的棋戲。還有人認為象棋就是周武王所造:“象棋,武王所造,其進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爭國用兵戰鬥之術。以象牙飾旗,故曰象棋。”到底哪種說法有道理,至今沒有定論。在沒有史料和文物實物出土之前,所謂定論,隻是討論者一家之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高人(有智慧的人)所創,曆代研習完善,才形成了超人的智慧。看看象棋活動的發展軌跡,或許對認識它的產生會有幫助。

象棋活動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如《楚辭·招魂》:“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道相迫些……”早期象棋活動到南北朝時進一步成熟和完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個象棋迷,首次撰寫出《象經》,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象棋博弈的指導書籍。到了北宋,象棋就基本定型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北宋墓中發現了瓷質象棋,黑白子各十六枚,與今象棋十分相似。明代的象棋活動,已經比較成熟,其標誌是棋書、棋譜多達17種。清代的棋書、棋譜大都完整保存下來,基本分為三類:應用棋譜、殘局譜、全局譜。這些棋譜是曆代象棋活動的經驗總結,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盤纏現在上點歲數的人還把出門時所帶的路費叫做“盤纏”。為什麼把路費稱為“盤纏”呢?原來這與古代錢幣有關。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多是銅錢。人們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銅錢穿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如有出戲劇就叫《十五貫》。古時既沒有旅行支票,又沒有信用卡,就算紙幣也是後來才有的。於是,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隻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在腰間,古人衣裳又肥又大,不露山,不露水,既方便又安全,因此,古人將這又“盤”又“纏”的路費叫做“盤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