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圈閱現在領導傳閱文件,看完後都要劃圈並寫上自己的名字,把這種做法稱為“圈閱”。許多人認為“圈閱”是現代人發明的,殊不知古已有之。
“圈閱”的發明人是宋代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為什麼要在公文上“畫圈”呢?原來早在魏晉時期,官員們就有了在公文上簽署名字的做法。當時,他們在閱辦公文時,也要鄭重簽署自己的尊姓大名,以示負責或同意。到了唐代,官員們為了快捷,便在公文上隻寫自己名字的一個字,很快在官場風行起來,一直到宋代依舊如此。
王安石當了宰相後,大刀闊斧推行新政,每天接觸大量的公文、呈文,忙得不可開交。可再忙也得在公文上簽上“石”字。據《事林燕語》記載,王安石是個急性子,在簽寫“石”字時,把“口”簡化草寫成“○”,引得群臣們有議論。再後來,王安石幹脆連“石”字的一橫一撇也省了,隻匆匆畫個圓圈就算完事,甚至這個圓圈也畫不圓。許多人不知道王安石搞得什麼名堂,他閱過的文件常常又轉了回來,把王安石搞得很惱火。他在一次朝會上特意說了畫圈的事,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大臣們這才知道宰相的圓圈兒是“閱畢”的意思。如此一來大家跟著仿效,畫圓圈便成了“閱畢”文件的特殊符號。這種做法被後人所認可,官場中畫圓圈兒的做法就約定俗成地延續下來。
眼中釘,肉中刺這一俗語用來比喻最可恨、最痛惡、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時期。
據《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後唐明宗時,趙在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節度使。他為官貪婪,橫征暴斂,巧取豪奪,見錢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對其恨之入骨,將其比作眼中釘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聖旨調趙在禮去鎮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傳開後,宋州百姓拍手稱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釘,樂哉樂哉!”這家夥終於走了。不料,這話傳到趙在禮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惱羞成怒,決定對宋州百姓實施報複,馬上給後唐明宗寫了一個奏折,講了一大通理由,請求繼續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裏,同意了他的請求。
趙在禮的計劃得逞以後,立馬發出一道告示:凡屬宋州百姓,每戶繳納一千文錢,自號“拔釘錢”。百姓見了哭笑不得,知道這是趙大人報複,懼於他的權勢,隻好繳納“拔釘錢”。“眼中釘”由此而來。
不知道誰還嫌“眼中釘”不夠分量,又把“肉中刺”拿來與“眼中釘”合用,成了對句,說起來上口,進一步加重了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後,“眼中釘”、“肉中刺”常常並在一塊使用。
做東朋友們聚會,主動大方者說:“今天我做東,請大家吃烤鴨。”這裏“做東”是主人請客的意思。“做東”源自春秋時期,它的初起義是“主人”的意思。
《左傳·僖公三十年》記載了春秋時期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文公以供應秦國後勤物資為由請求秦國撤兵。他派出燭之武對秦穆公說:“如果秦不滅掉鄭國,而讓鄭國成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中缺乏資財食用,就可以由鄭國來供應,這樣做對秦國有利無害。”後來秦國果然撤軍,晉國軍隊無奈也隻好作罷。“舍鄭以東道為主”,因鄭國在秦國東麵,故稱東道國。在《禮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禮記》中的《曲禮篇》記載:“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從有關主客之間禮儀的規定中,可以看到“東”位就是代表主人。後來,“東道主”便成了一個固定的名詞,我們所說的“房東”、“股東”、“東家”、“做東”等,其實都是從以上兩篇文獻中演化而來的。
做秀“做秀”是主觀故意將亮點顯擺給公眾,目的帶有功利色彩。“做秀”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港、台地區流行的新詞,八十年代流入國內,並迅速蔓延。“做秀”一詞,時下可謂躥紅,甚至泛濫成災。“做秀”的秀拿出來還可單獨使用,比如“秀一把”、“寶寶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說國外之源。“秀”一詞來自洋文的show,是展覽表演的意思,指藝壇歌星、影星的表演活動。後“做秀”一詞應用日益廣泛,並不單限於藝人。政治上有所謂政治秀,學術界裏有學人做秀,他們看見攝影記者,擠著向前站,無時無地不抓麥克風,想秀一把。
再說國內之源。中國古代的“秀”,源更深,流更長。“秀”在中文的本義雖非是展覽、表演之意,卻有引人注意之處。“秀”始出《論語》,孔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南宋朱熹的解釋是:“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穀曰實。”朱熹的解釋雖是古文,卻明白無誤,“秀”就是花。《詩經》有詩雲:“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就是形容禾穀生長的過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有“王瓜生,苦瓜秀”的句子,也就是苦菜開花的意思。所以,花蕾綻放就是“秀”了。植物的“秀”,用以招蜂引蝶,傳花授粉。藝人做秀,無非是綻放才華,展現年華,正像花卉吐華。
今日之“做秀”,不要做作、故弄姿態,還是“實發實秀,實堅實好”的好。
做生日(做壽)生日人人有,生日年年過,但怎麼過,差別卻很大,有句俗語叫“窮不過生日富不過年”。其實,過生日和做生日不是一回事,做生日是有講究的。
“做生日”的習俗由來已久,有明確記載的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製新衣……自滋以後,二親若在,生至經日,嚐有酒食之事耳。”唐代封寅的《封氏聞見記·降誕》記述更確鑿:“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那麼,做生日的本義是什麼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感激母親賦予生命。十月懷胎,備嚐艱辛。好不容易盼到孩子臨盆,可以說喜悅與痛苦並存,新生與死亡同來,母親需要承擔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負擔,常言說“兒生娘苦日”,做生日的本義就是感激母親賦予生命。“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劬”是勞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過做生日追思母恩。在這方麵有幾個皇帝做得很好。隋文帝楊堅生日那天不許殺豬宰羊,要求舉國吃素以追思雙親;唐太宗及五代時後漢高祖都不搞生日喜慶,而是舉行紀念儀式。《顏氏家訓》的作者還痛斥有些人設酒慶生日為“無教之徒”。可見,當時“做生日”多是出於感激和紀念父母。
還有一種說法是消災去邪,是帶有原始色彩的做法。古代因為醫療條件簡陋,接生方法不夠科學,一旦遇有難產,母子性命堪憂。因此,古人把孩子誕生這天當做危險之日,成為提心吊膽的關口,因而要消災避邪,祈求平安。每到孩子生日這天,要給孩子精心製作紅衣服、紅腰帶、紅帽子等作為生日禮物,一曰慶祝生日,一曰作為一種保護措施,希望化險為夷,保證健康的作用。特別是遇到本命年,成年人要特意買一條紅腰帶係上,成為風俗。
做生日還有一種說法是慶祝生命的延續和興旺。這天父老鄉親前來送禮祝賀,備酒慶祝。做生日的習俗延續至今,應該三說合一,慶賀在內,感恩在內,消災在內,三全其美,許多人都是這樣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