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俗語熟詞源頭之趣52(1 / 2)

十五畫

醋“醋”是深受大眾喜歡的一種帶酸性調味品,有開胃降壓之功效。那麼,醋是誰發明的呢?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兒造醋”的民間傳說。

杜康,夏朝山西運城人,眾所周知,他是我國最早的釀酒家。杜康的兒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蘇鎮江一帶,在長江邊的漁港設了一家作坊,並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時,當他揭開缸蓋後,一股特殊的香味撲鼻而來,他嚐了嚐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帶甜,味道還不錯。他在煮菜的時候放了一點兒,菜味可口,令人食欲大增。於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個“酉”字,將這種酸汁命名為“醋”。據說,至今鎮江恒順醬醋廠製醋的時間還是二十一天。

嘉年華“嘉年華”這個詞現在使用頻率很高,什麼汽車嘉年華、房產嘉年華,還有以“嘉年華”命名的大型娛樂場所和活動等等。那麼,“嘉年華”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嘉年華”源於《聖經》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個魔鬼把耶穌困在曠野裏,四十天沒給耶穌吃東西。耶穌雖然饑餓,卻沒有接受魔鬼的誘惑。後來,為了紀念耶穌在這四十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們就把每年複活節前的四十天時間作為齋戒及懺悔的日子。這四十天中,人們不能食肉,不能娛樂。所以在齋戒期開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內,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等聯歡活動,縱情歡樂,以應付抵消即將來臨的沉悶。這就是傳統的狂歡節,成為西方社會的一個重要節日。

嘉年華最初譯名是“狂歡節”,“狂歡節”這個意譯,比較直觀,容易理解。後來,狂歡節傳到香港,有人又將它改譯為“嘉年華”。但是,相對於“狂歡節”而言,“嘉年華”無論聽起來還是看起來都顯得優雅文氣,似乎與熱烈狂放的氣氛不符。不過,事實也如此,狂歡節到香港後,已經變得比較文雅溫和,與巴西式的狂歡節殊途異趣,大不相同了。

“嘉年華”是西風東漸的產物。

橄欖枝“橄欖枝”即油橄欖的枝葉。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這一用法的產生,要從《聖經》說起。

《聖經·舊約·創世紀》載,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後,人類繁衍生息,數量越來越多。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的盡都是惡”,使地上充滿了強暴。上帝為此而憤怒,決心“使洪水泛濫在地上,毀滅天下”。

由於諾亞是義人(無罪的人),上帝不忍讓他一家人與眾惡人一同被除滅,就指示諾亞造一隻方舟,帶領全家及各種成對的飛禽走獸進入方舟保命。

“當諾亞600歲,2月17日那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勢浩大,持續漲了一百五十天。諾亞放出鴿子,試探洪水情況,其時天下滔滔,鴿子無法落地,便又飛回了方舟。七天以後,諾亞又一次放飛鴿子,晚上鴿子回來時,嘴裏叼著一片橄欖葉,諾亞由此獲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後來,人們便把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雙方交戰,一方願意和解,便可說伸出橄欖枝。鴿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稱為“和平鴿”。

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俗語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實另有他圖。它源自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歐陽修,別號“醉翁”。他在散文寫作上成就頗高,《醉翁亭記》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當滁州太守時寫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縣,縣城西南有風景秀麗的瑯琊山;山中有泉,名“釀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據說是山裏一個和尚修建的,歐陽修給這座亭了取了個名字,叫做“醉翁亭”。為什麼取這樣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記》這篇文章裏,道出了緣由。原來歐陽修常與朋友相約來此飲酒,歐陽修年歲大了,飲一點便酩酊大醉,他便給自己取了個“醉翁”的別號。

歐陽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為什麼還愛喝酒呢?文章說: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水風光。他是借喝酒的興致,以獲得欣賞山水的樂趣。

後來,人們大多隻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卻了“在乎山水之間也”。作為俗語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轉義了。

墨守“墨守”意為固執不知改變,如“墨守成規”。現在“墨守”一般用作貶義,而在當初,可具有積極意義。

“墨守”原意指戰國時的墨翟守城術,後因稱牢固防守為“墨翟之守”。源出戰國時期《墨子·公輸》。

戰國時期,公輸盤(魯班)應邀赴楚國幫其作戰,楚國因為公輸盤(魯班)會製造攻城雲梯,能在戰爭中取勝,決定攻打宋國。著名思想家墨翟聽到這一消息,馬上從齊國趕到楚國去勸阻,楚王於是讓墨翟與公輸盤做攻守演習。墨翟解下衣帶作城牆,用木片做武器,作為守城一方。“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守圍有餘”(《墨子·公輸》)。意思是說,公輸盤多次作攻城的機巧變化,被墨翟多次戳穿給擋回去了;公輸盤攻城的器械已盡,而墨翟的守城計策還沒有用完。也就是說墨翟更勝一籌。楚王看到沒有取勝的把握,便改變了攻打宋國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