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之初,在中國又煥發出新的活力,有了更適合這個字的詮釋:房奴。教育部2007年8月“被迫”承認了171個漢語新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房奴”了。何謂房奴?我想不用解釋大家也知道,由於房價高企,不少按揭買房的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大為下降,不敢輕易換工作,不敢娛樂,不敢享受生活,天天擔心生病、失業,人身自由,全被一房所製,人,成了房子的奴隸,血汗錢的大部分,不是用來養老婆孩子,而是用來養了房子。
當辛苦,依然有羨慕者——套用魯迅的話來說,現在的中國人,不外分兩種:一種是暫時做穩了的,另一種是想做而不得的。房價搭上神州七號,更多的打工一族就算不吃不喝,存折上的數字越來越大,能買到的平方數卻是越來越少。
香港無線電視台報道,本月25日,近百香港市民在中環參加了“無殼蝸牛”遊行,抗議樓價太高,要求香港政府正視問題,複建居屋。香港政府當天下午作出回應,表示“會密切監察未來數月樓價變化,在有需要時,會推出及時的措施,確保市場穩定”。還好,要是我們這裏也隨便想散步就散步,最早上街的,肯定是房產商,他們會抗議房價太低,“CBD地塊一平方米沒有10萬元,怎麼配稱國際大都市?”南京那位前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也曾經為房價太低而不滿過:“對於開發商低於成本價銷售樓盤,下一步將和物價部門一起進行查處!”
如此官商一心,叫小民安能不摧眉折腰當做馬?“廣廈千萬間”到處都在建,隻是天下寒何時能一展歡顏?
《倉頡拾遺》:,釣也,從勾從魚,處娃切。
人類之,有史可考有物可證者,至少有六千年曆史。《詩經·季風》所載,“籊籊竹竿,以於淇”,是人類最早使用竹竿加倒鉤垂釣的文字記載。而史上最牛之,則非薑太公莫屬。《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呂尚(即薑太公)蓋常窮困,年老矣,於渭水。周西伯(即周文王)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眾所周知,公的不是魚,也不是寂寞,而是功名。
幾千年來,文人騷客筆下,一直是一種被詩化的雅興,不少失意功名者,更是以薑太公為榜樣,擺擺秀,表示一種不合作或淡泊名利的高姿態,再待價而沽(袁世凱即如此)。境界高如莊子,能說出“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莊子·秋水》),卻仍執著於“就藪處,處閑曠,閑處,無為而已矣”(《莊子·刻意》)——瞧瞧,想擺個“無為”的pose,也得借助於,魚水下有知,不被雷成內焦外嫩的炸魚塊才怪。
進化論認為,人類是從海洋向陸地進化而來的,所以,魚就是人的遠祖;人會直立行走之後,又從魚類那裏學會了遊泳,所以,魚又可以算是人的老師。遺憾的是,人類用誘餌逐條,是為欺師;用拖網大規模捕殺,是為滅祖。欺師滅祖,陰謀陽謀雙管齊下,不愧萬物之靈,禽獸望塵莫及。
更讓禽獸深愧不如的是,人類還將技用於同類身上。查一下百度百科,關於“”字,有以下詞條:“,上海方言,意為布下誘餌,賣個破綻,將對方引入圈套中。通常前麵加動詞‘放’,‘放’,即設圈套。”這種類似“白黨”的流氓詐騙手法,已被廣泛運用在上海“查黑車”的執法行動中,成為某些刑滿釋放後積極向組織靠攏的“有正義感人士”的斂財手段,更成為“海派法”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