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改革春風吹響跨世紀華章——改革開放時期(三)(3 / 3)

47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是什麼?

答: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

47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是什麼?

答: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473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答: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麵貌。同時,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474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哪些要點?

答:一是要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二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三是要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四是要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475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有哪些要點?

答:第一,要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建設,支持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打造知名品牌,增強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

第二,要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從體製機製入手,克服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現象,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資源,依托重大工程項目,培育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第三,要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體係,大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行有利於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等政策,加快技術創新服務體係建設,促進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第四,要大力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緊緊抓住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這三個重要環節,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

476協調區域發展的要點有哪些?

答:第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注重發揮東、中、西部各自的優勢;第二,加強各自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第三,中央政府應建立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鼓勵國內外投資者到中西部投資;第四,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製;第五,東部地區要在協調區域發展中作貢獻;第六,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477循環經濟的含義是什麼?

答: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以物質、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的,在環境方麵表現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環經濟要求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有人將之稱為3R原則。

478發展循環經濟有哪些要點?

答:第一,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製“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編製各類規劃。第二,要加快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嚴格限製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以及開發區的盲目發展,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第三,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環經濟法規體係。第四,要組織開發和示範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製造技術等,努力突破製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園區和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

479深化體製改革的重點是什麼?

答:深化體製改革,必須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企業財稅、金融等改革為重點。

480深化體製改革的關鍵是什麼?

答: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

481深化體製改革有什麼舉措?

答:一是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各級政府要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得直接幹預企業經營活動;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責分工,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三是推進財政稅收體製改革,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調整和規範中央與地方、地方各級政府間的收支關係,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製,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係建設;實行有利於增長方式轉變、科技進步和能源資源節約的財稅製度,完善增值稅製度,實現增值稅轉型,統一各類企業稅收製度。四是加快金融體製改革,推進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製改造,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製的中小金融企業,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五是推進現代市場體係建設,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全國統一開放市場,推行現代流通方式。

48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原因是什麼?

答:第一,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資源相對不足、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裏,依靠什麼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條,就是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

第二,從當代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趨勢來看,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而科技的基礎在教育。

第三,從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曆史經驗來看,在世界科學技術革命麵前,隻有緊跟時代潮流,奮發有為,才能走向繁榮昌盛,走向文明進步。在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則成了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快慢甚至生死存亡的最為關鍵的要素。因此,當今世界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焦點是科技與人才。誰能把先進的科技知識與人才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誰就能夠占領競爭中的製高點,掌握競爭中的主動權。

第四,從中國發展的曆史來看,能不能看到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能不能走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列,能不能及時捕捉和運用世界先進的科技,是事關國家興衰的大事。

因此,我們黨和政府必須堅持把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作為實現經濟和社會跨越式發展必須長期實施的基本戰略。

483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方法是什麼?

答:一要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新體係;把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優先位置,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深化科技體製改革。

二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製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

三要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

484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答: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體係,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係,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倡導人與人和睦相處,增強社會和諧基礎。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暢通訴求渠道,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製。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係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製,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485為實現“十一五”規劃,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答:第一,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第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第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第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第五,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第六,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第七,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八,全黨同誌要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486怎樣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答: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進一步增強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各級黨委要全麵分析和正確判斷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形勢,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加強和改進對經濟社會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

487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答: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積極穩妥地繼續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麵。推進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麵推進法製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完善市場主體、市場交易、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法律法規。推進司法體製和工作機製改革,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做好普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權,促進人權事業全麵發展。

488怎樣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答: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全麵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489怎樣開展國防和軍隊建設?

答: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進一步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麵。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著眼於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的曆史使命,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努力提高軍隊信息化條件下防衛作戰能力。創新軍事理論,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發展現代化武器裝備,推進後勤建設和改革,完善綜合保障能力。依法從嚴治軍,加強正規化建設。加強武裝警察部隊全麵建設。提高國防動員能力,增強全民國防意識,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490怎樣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答:保持香港和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必須堅持“一國兩製”、“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加強和推動內地同港澳在經貿、科教、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繼續實施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加強內地和港澳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麵的合作。支持香港發展金融、航運、旅遊、資訊等服務業,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支持澳門發展旅遊等服務業,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491怎樣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

答: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必須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妥協,貫徹實施反分裂國家法,推動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恢複兩岸對話和談判,加強與反對“台獨”、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台灣各黨派的對話與交流。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麵、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製,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支持海峽兩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4922005年4月29日,胡錦濤會見了台灣哪個訪問團?

答: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

4932005年5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時強調了什麼?答:胡錦濤強調,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企盼。作為兩岸政黨領導人,我們應當登高望遠、緊跟時代、順應民意、奮發有為,共同為促進兩岸發展繁榮、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也是人民對我們的要求。

494“八榮八恥”的具體內容是哪些?

答: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495《反分裂國家法》是什麼時候通過的?

答: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496“十一五”規劃提出我們要建立什麼樣的技術創新體係?答: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

497怎樣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答: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鞏固和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這個基本立足點,拓寬合作領域,提高合作效益。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把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水平。擴大同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推動相互關係進一步改善和發展。積極參與多邊外交事務,促進國際合作。廣泛深入開展民間外交,做好文化交流,加強對外宣傳工作,增進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498全黨同誌如何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答:全體共產黨員要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就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兢兢業業的工作。各級領導幹部要忠實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堅持清正廉潔,自覺反腐倡廉、拒腐防變,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堅持求真務實,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499“十一五”規劃將給百姓帶來哪六大實惠?

答:從發展到科學發展,更多更普遍地惠及普通百姓;從先富到共同富裕,讓中國每一個角落都富起來;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健全的保障體係;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學費貴等群眾切身難題將逐步得到解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前景;環境安全、食品安全、治安安全,百姓生活的安全度將大大提高。

500到2005年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和基層黨組織有多少?答:截至2005年年底,全國共產黨員總數已經達到7080萬人。全國目前有黨的基層組織352萬個,其中基層黨委17萬個、總支部21萬個、支部314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