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商品貨幣對應規律 1
1043世界物價為什麼會呈逐步上漲的趨勢
一、商品量的變化規律
前麵332節中已經講過,現階段,世界商品生產在總趨勢上表現為超量生產。既有進步超量生產,又有盲目超量生產。
我們這樣設想一下,假如沒有進步超量生產的存在,社會商品生產表現為單一的盲目超量生產狀態,社會上商品總量的情況會怎麼樣呢?乍一看,似乎是增多,仔細分析,其實不然。之所以叫盲目超量生產,是因為利潤等多方因素的誘導,使得企業在生產上超出社會對商品的實際需求。它造成的後果,短時期內,商品量增加,但長期來看,商品的總量並沒增多。因為盲目超量生產,使得很多商品積壓,影響了下一步的商品生產,甚至會帶來經濟危機、經濟停滯。商品賣不出去,還不如不生產。就像傳送帶傳送物品一樣。有人把物品先擺放到傳送帶旁邊,有人再把物品放到傳送帶上,每次隻能放一件物品,依次排放往上傳。這個過程中,把物品擺放到傳送帶旁邊就相當於商品的生產,把物品放到傳送帶上運走就相當於商品賣出去了。正常情況下,傳送帶旁邊隻要始終保持有1件物品備用就可以,這個速度就相當社會的正常需求,如果在傳送帶旁邊擺放的物品超過了1件物品時,就相當於盲目超量生產。當在傳送帶旁邊超量擺放物品,給人的感覺似乎工作速度加快了,其實不然。第一,你擺放得再多,傳送帶一次隻能擺放一件,最終在工作總量上並未增加。第二,物品擺放多了,礙手礙腳,不僅不能加快速度,還影響正常運行。
社會經濟的進步是靠進步超量生產來推動的,貨架總量的變化在總的趨勢上是由進步超量生產來決定的。所以,貨架總量的增加速度在總的趨勢上和進步超量生產是一致的。
二、貨幣量的變化規律
當今社會,在經濟運行中,貨幣發行量總是會逐漸增多,超過社會對貨幣的總需求。為什麼出現大量發行貨幣的情況呢?
1社會發展的需求。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之林有立足之地,不發展是危險的,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死道理。而當今世界,科技、經濟、軍事等發展迅猛,各國綜合實力你追我趕,明比暗拚。而發展就需要財力,比如國防裝備、道路交通、輔助企業等。錢從哪裏來,隻有稅收。而一個國家的稅收是有限度的,當建設項目不能停時,隻能超支。
2社會穩定的需求。職工增加工資、擴大社會福利、增加災難救助等。這些問題處理得不好,極易引起社會動蕩。
2010年,美國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經濟持續疲軟,失業率維持在9%以上,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貧困率為151%,創52年來最高。而與此同時,社會財富高度向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少數富有的美國人集中。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試圖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後來擴展到美國上下,120多個城市卷入到抗議活動中來。再後來又漫延到美國以外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愛爾蘭、日本、韓國等,這些國家也都分別舉行了各自規模不同的“占領活動”。
3國際競爭的需要。國際競爭的需要在“二戰”之後體現得更為明顯。“二戰”之後,美國完全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的新霸主。美國時代與英國時代相比,美國成為霸主後對世界經濟影響要比英國大得多。在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討論通過了“雙掛鉤製”的國際貨幣製度,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這就使美元擁有了價值尺度、幹預貨幣、儲備貨幣和重要的國際流通手段的功能,成為世界主貨幣。貨幣圈理論中已經講過,在貨幣圈中,貨幣當局擁有的基本權力是發行貨幣。於是,美國不斷地發行美元,換取各國物質財富。美元的大肆發行,嚴重影響了國際金融秩序和國貨貿易秩序。由於國際競爭的需要,各國隻得超發貨幣,以維持自身利益。
4美國的誤導。有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效仿美國的經濟模式,包括貨幣的超量發行等。他們認為美國是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做法是經過長期的實踐驗證過的,是值得借取的。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他們隻看到了美國發達的事實,卻沒能認識到美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個特殊國家。美國的特殊不是特殊在美國自身,而是特殊在它是世界老大的這個地位。換句話說,誰作了世界老大,誰都會特殊。一旦成為世界老大,它就在世界貨幣圈裏擁有了世界貨幣發行權力。它可以采取債務經濟模式,可以采用雙貨幣圈對世界金融進行操控等,它可以利用上述手段掠取別國財富,但其他國家不能。所以,一味地照搬照抄是絕對不可取的。
5理論上的誤導。大量超發貨幣,除了上述原因外,理論上的誤導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受凱恩斯擴張性經濟政策的影響;二是受西方經濟學在理論上對赤字財政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所以,在指導具體實踐中,各國對赤字財策的依據,達到多少較合適及超出了合適範圍的危害等都是認識不清的。
6除了上述共同原因外,各國還有自己的具體情況。比如我國,由於大量出口創彙兌換成人民幣,造成人民幣嚴重超量發行等。
三、物價的變化規律
上麵對商品量與貨幣量分別作了分析,但是,並不能判斷出物價的變化規律,因為我們無法判別商品量與貨幣量的變化,究竟誰大誰小。商品量的增加速度是由整個社會共同決定的,而貨幣量的大小完全是由貨幣當局控製的,所以,物價的變化主要由貨幣當局控製。控製得好,物價穩定,控製得不好,物價波動就大。
實踐證明,大多數國家其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遠遠大於其商品供應量的增加速度。所以,世界物價總是會呈現上漲的趨勢。
我國的物價自改革開放以後,上漲幅度較大。我國的物價上漲原因與其他大多數國家有所不同。我國在1994年外彙體製改革之前,央行再貸款一直是貨幣發行的主渠道。但是,外彙並軌改革之後,央行的基礎貨幣(西方經濟學概念)發行開始以央行再貸款為主轉為再貸款和外彙占款並重。自2002年起,因外彙結算而形成的基礎貨幣供應渠道,就一直在我國基礎貨幣供應渠道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截到2011年年底,我國外彙占款已達到2536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外彙占款劇增導致貨幣發行量過大是我國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
105房價的秘密
房產的市場行情是漲是落,人們總是雲雲霧霧的,始終搞不明白。對其高居不下的價格問題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專家學者們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也不盡一致。這些解釋多數與房產的本性關係不大,有些甚至相互矛盾,叫人越聽越糊塗。懂得了房產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性的道理後,問題就變得簡單明了了。原來,房屋具有的四大特性,就是房價秘密的根本所在。
一、房產的特殊性
房產的特殊性就是指房屋的四大特性。它們分別是:
1攜帶性。一般的商品,由原材料加工而成。比如衣服由布料加工而成,汽車由金屬、塑料、合成材料等加工而成。這些商品的價格由材料費、加工費、稅費、利潤等組成。房屋由什麼製成呢?房屋的建造分土建、水電、裝飾三大塊。土建主要由磚、石子、鋼筋、水泥等組成;水電由水管、電線等組成;裝飾由木板、地板磚、塗料及油漆等組成。然而,它與其他商品不同的是,房屋不可能是空中樓閣,雖然房屋的地麵鋪的是地板磚、木地板等,但這些材料都鋪在土地上。土地是國家的,是稀缺資源。任何地方的土地都不可能是免費的,而且地價還相當高。這就注定了房產與一般商品相比,在誕生時就與眾不同,它就從娘胎中悄悄捎帶了一樣東西——土地。所以說,房產是土地的“隱性攜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