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經濟學26(1 / 3)

第十一章背向運作懲罰規則

在世界經濟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出現許多次由於人為因素利用貨幣運行引發的嚴重的經濟災難。從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到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無不給商品貨幣的正常運行及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危害。可至今為止,各國經濟學家和政府對每次人為因素造成的經濟災難發生之前,總是毫無察覺。就像自然災害中的地震一樣,隻能在地震後,被動地采取一些措施。人為因素造成的經濟災難和自然災害地震是不一樣的。對於地震,即便我們能夠準確地預測出來,也無法阻止它的發生。而人為因素造成的經濟災難,如果我們及早地發現了它,就可以主動地采取措施,減緩或完全阻止它的發生。

111背向運作懲罰規則的內容

一、什麼是背向運作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經濟利益,在經濟活動中,會采取各種獲利的運作方法。有符合經濟規律的,也有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凡是違背經濟規律的給社會帶來較大危害的有組織、有規模、持續性的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活動就叫背向運作。

背向運作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組織者。它可以是國家機構,也可以是其他機構、團體。另一方麵是參與者。它可以是國家機構、其他機構、團體以及個人。

背向運作與第六章中講的虛資套利是有區別的。第一,背向運作的範疇較大,虛資套利範疇較小。虛資套利僅指金融行業偏離服務目的的運作。第二,背向運作如果不予以製止,會逐漸膨脹,最終必定破滅,而且對社會的危害巨大。虛資套利有可能屬於背向運作的初、中期階段,也有可能隻是一般的虛資套利。一般的虛資套利,不具備背向運作逐漸膨脹,最終破滅,而且會危害社會的嚴重性。

背向運作也不同於經濟周期中的經濟蕭條期。經濟周期中的經濟蕭條期是經濟周期過程中必然要產生的,對社會的危害或重或輕。危害的大小要看具體的經濟形勢、蕭條程度等具體情況。它不像背向運作那樣,隻要出現後不被製止,最終危害必定是巨大的。從整體情況來看,經濟蕭條期對社會產生的危害要小於背向運用。

二、什麼是背向運作懲罰規則

經濟發展是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的,人類隻有充分地研究它、認識它和利用它,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隻有遵從規律,按規律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取自身所追求的經濟效益。反之,如果違背了經濟規律,不僅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經濟利益,必然適得其反,並付出應有的代價。經濟發展的長河中,已有很多事實證實了這一點。持續性地推進背向運作,事態會不斷膨脹,最終必定導致破滅,並受到經濟規律本身的懲罰。這是社會自身固有的一條規則,我們把這條規則就叫做背向運作懲罰規則。

自17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背向運作懲罰事件是接二連三,此起彼伏。每一次經濟災難之後,痛定思痛,人們悲傷、後悔,滿腹教訓。然而,好了傷疤忘了痛,下一次背向運作再來時,各國政府及整個社會似乎都“不長記性”,雖然有了教訓,但仍然不能引起社會的注意,人們把過去的教訓拋到了九霄雲外。悲劇隻能再一次重演。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是人的秉性所致,有了利益,不顧其他;二是沒有認識到背向運作這一社會現象的存在。為此,很有必要把背向運作必定沒有好結果這條規律專門提出來,並冠以特別的名稱,對社會予以警示。“背向運作懲罰規則”這個名稱中,之所以采用“懲罰”這個顯眼的詞語,就是要時刻提醒人們:不要觸犯這條戒律。假如有一條名叫青石峽的大山溝,險峻難行,容易發生事故。如果給它安上“死亡穀”的名稱,勢必讓人聽之色變,退避三舍。至少從此經過時,萬分警惕,慎之又慎。這樣,事故率會大大減少甚至杜絕。“死亡穀”這個提法首先告訴了人們這條山溝的險情,同時這個名稱本身又給人以強烈的警示作用。“背向運作懲罰規則”的意義亦在於此。背向運作一旦破滅,其危害實在是太大了。無論是組織者本身,還是整個社會,都要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

112全麵認清背向運作

為了更好地了解背向運作,這裏,我們較詳細地介紹幾個世界上最典型的背向運作事件,從中,你可以看到它的特性、運作方式、危害性等。也許你難以相信,背向運作居然會有這麼大的能量。

一、世界上典型的背向運作懲罰事件

11637年鬱金香狂熱

1637年,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熱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鬱金香本是一種植物觀賞品,16世紀中期,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價格極其昂貴。很多達官顯貴家裏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不久,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

1634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當時,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由於眾人搶購,導致其價格瘋狂飆高。因為花卉的保存時間不長,難以進行投機。於是,那些聰明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可以繁殖花卉的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後來,連鬱金香球莖都無法滿足需要了。於是,人們不再直接買賣球莖,而是買賣鬱金香球莖的合同,形成了期貨市場!1636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相比,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隻有150荷蘭盾。

就當人們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時,一場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由於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導致鬱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一夜之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裏。雖然荷蘭政府發出緊急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個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絕望之中,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借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損失。但在1937年4月,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從而徹底擊破了這次曆史上空前的經濟泡沫。

鬱金香事件給荷蘭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荷蘭經濟從此一片混亂,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加速了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的步伐。

21720年南海泡沫

世界證券市場曆史上第一次泡沫事件,“泡沫經濟”一詞即來源於此事件。1711年,英國政府為了向南美洲進行貿易擴張,而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公司因擁有1170萬英鎊的英國國家債務而成為英國國債最大的債權人。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國政府提出利用發行股票的方法來減緩國債的壓力。為了迅速籌集還債資金,不堪重負的英國政府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賣給公眾。南海公司是英國一個特許貿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貿易的特許權,壟斷經營。所謂南海就是現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區。南海公司拿到這個特許權以後就開始造勢,說這個地區發現了金礦、銀礦、香料等。這在當時都是非常賺錢的買賣。在政府的默許下,公司管理層為南海公司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美妙的故事。

很快人們開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樓般的利潤前景,喚起了英國人超乎尋常的狂熱。於是,股價就開始猛漲。實際上,南海公司隻是一家投機公司,為了說不清楚的目的進行融資,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要做什麼。隻知道這家公司能夠賺大錢,是很好的投資對象,當時彌漫著一種狂熱的氛圍,人們就是想要投資。

失去理性的狂熱,使南海公司的股價迅速飆升。據曆史記載,從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裏,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一舉從每股330英鎊漲到了1050英鎊。當時的英國正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間企業同樣需要籌集資本,當人們看到南海這種泡沫起來後十分賺錢,民間就紛紛組織公司,並開始背著政府偷偷地發行股票。但是股票供給的增加致使股價迅速下跌,這就損害了南海公司的利益。南海公司為了與民間企業爭奪有限的社會資源,他們開始大規模地活動,遊說國會,利用與政府之間的特殊關係去說服議會,並加之於賄賂手段,買通議員,議員可以從南海公司獲得大量的貸款購買其股票。

英國的經濟,南海泡沫的破滅使神聖的政府信用也隨之破滅了,英國沒人再敢問津股票。從那以後,英國在整整100年內沒有再發行過一張股票,從而為發達的英國股市曆史留下一段耐人尋味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