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我國的“雙超量”,無論是貨幣發行超量還是商品生產超量,解決問題的直接方法都指向一個做法——減少出口。減小了出口,超量生產的產品怎麼辦呢?在下麵的125節中將具體解答這個問題。
122西方經濟學無法回答的問題
1221“滯脹”的成因和對策徹底難住了西方經濟學
一、什麼是“滯脹”
“滯脹”簡而言之就是指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出現的現象。經濟停滯包括危機期間的生產下降和非危機期間的經濟增長緩慢和波動,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業。通貨膨脹就是指市麵上流通的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使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上漲的現象。
“滯脹”現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隻有在經濟周期的危機階段和蕭條階段,才會出現經濟停滯和大量失業,但通貨膨脹並未同時出現。而同時出現的則是與之相反的現象,即通貨緊縮和物價下降。因為“二戰”前的“滯”和“脹”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能在經濟周期的某一階段裏同時並存。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是在“二戰”之後才開始出現的。尤其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
例如,美國在1957-1958年的經濟危機中,工業生產下降了135%,而消費物價卻上漲了42%。意大利在不同程度上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在1980-1982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存在著明顯的“滯脹”現象。在這次危機中,就工業生產來說,美國下降了118%,英國下降了148%,加拿大、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與此同時,各國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都超過了1973-1975年危機時期的水平。在這次危機的初期,各國的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引起的物價上漲,比1973-1975年危機期間更加嚴重。例如,美國1975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率為91%,而1980年則為135%,法國、意大利的物價上漲率也都超過了1975年。
“滯脹”在20世紀中葉開始在西方國家出現。此後,西方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很難真正擺脫,隻是時輕時重而已。
二、西方經濟學無法解釋“滯脹”產生的原因
“滯脹”現象,對西方經濟學來說,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但是,既然這個從其理論上講不可能出現的現象出現了,他們總得給社會一個說法。於是,種種解釋不斷湧現,然而沒有一種理論能從根本上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本推進論”,該理論以凱恩斯的“物價水平取決於貨幣工資率”為基礎,在此之上按研究出發點不同又可劃分為“固定成本推進論”和“工資推進論”。但是,這些理論無論從表麵上看有多深多細多全,都隻能是一些很牽強的經不起推敲的撮合之詞。因為它們萬變不離其宗,終究擺不脫西方經濟學的根基。
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通貨膨脹與失業是不會同時存在的。因為失業產生於資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此時通過擴大總需求來增加就業,是不會引起通貨膨脹的;隻有在資源已經充分利用的情況下,過度需求才會引起通貨膨脹,但此時就業充分。也就是說有失業的時候,無通貨膨脹;有通貨膨脹的時候,無失業。這顯然不符合“滯脹”的事實。與事實不相符的理論來解釋事實,其正確與否是可想而知的。
三、西方經濟學不能提出治理“滯脹”的有效措施
自20世紀70年代“滯脹”出現以後,對如何治理“滯脹”,同時期的新古典綜合派理論,不僅無法解釋其出現的原因,也對如何治理“滯脹”無言以對。
按照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當出現生產停滯時,會產生嚴重的失業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政府增加預算支出和赤字,擴大貨幣的供應量,以發展生產,促進就業。當出現通貨膨脹時,物價會持續上漲。解決的辦法就是政府減少預算支出,取得盈餘,以縮小貨幣供應量,從而達到降低物價的目的。從理論上講,如果是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這兩個現象各自單個出現,是可以治理的。治理的辦法是正好相反的。然而,現在的問題是這兩個現象同時出現了,兩個相反的治理辦法不可能同時實施。無論采用哪一個辦法都會加劇另一個現象的惡化。這讓西方經濟學理論左右為難,無話可說。現代西方經濟學是由新古典經濟綜合派演變而來的,其實質內容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對於“滯脹”的成因和對策,也隻能是旁敲側擊,作一些解釋。
任何一種理論無論其內容有多複雜,體係有多龐大,必須與社會實際相符,離開了這一點,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從20世紀70年代“滯脹”的出現至今,已近半個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者們一直努力地尋找著關於“滯脹”的答案。可是一直沒有找到,也不可能找到。
1222“雙超量”是“滯脹”出現的真正原因
對於為什麼會出現“滯脹”,很多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地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其原因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未出現“滯脹”,而偏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會出現“滯脹”呢?
順著這個思路,他們自然把焦點集中到了凱恩斯身上,認為都是凱恩斯理論惹的禍。一部分學者還著書立學,發表文章闡述這一觀點。因為30年代的世界大危機後,凱恩斯主張的國家幹預、赤字財政政策對西方國家的影響較大,西方國家已逐步開始實施。“二戰”以後,這些國家的貨幣問題已經開始顯現。
的確,凱恩斯理論確實給“滯脹”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隻能說是輔助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或根本作用。換句話說:沒有凱恩斯,“滯脹”照樣會出現,隻是時間上早與晚的問題。
所以,從經濟規律上講,“滯脹”不是某種因素或某些因素帶來的經濟現象,而是社會發展一定時期必然出現的經濟現象。既然說“滯脹”是社會發展一定時期必然出現的經濟現象,那為什麼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滯脹”沒有出現呢?
在貨幣超量發行的兩個常規因素中,國際競爭的需要主要是在“二戰”之後體現出來的。這一點已經在1043節中講解過。“二戰”之後,美國成為世界貨幣的新霸主,打開印鈔機,大肆印發美元,各國為了在國際競爭中保護自身利益,隻得超量發行貨幣。
可見,“二戰”確是“滯脹”的因素之一,但它和凱恩斯理論一樣,不是引起“滯脹”的必然因素。同樣可以說,沒有“二戰”,“滯脹”照樣產生。當世界貿易發展到一定時期,國際競爭會逐步加強,各國同樣會超發貨幣以維持自身利益。“二戰”隻是促進了“滯脹”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