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經濟學30(3 / 3)

表麵上看,這兩種說法似乎相同,其實不然。提高收入回答的是表麵問題,主要強調的是結果,實踐起來往往是針對表麵現象而言,治標不治本,見效小。各地方政府的這種片麵認識,會使決策上出現問題,導致嚴重影響經濟發展速度的後果。普通民眾有了這種片麵認識後,即便上層有發展生產的正確意見,在具體貫徹實施過程中,也極易被扭曲為多發一點錢,讓大家多買東西的意思。而開發產能回答的是經濟建設的根本問題,直接告訴你做什麼,怎麼做,是長久之計,是釜底抽薪的辦法。這樣可以增加農村與城市之間商品生產的互動能力,從而促進各自的創價循環。這樣,既帶動了農村產能的提高,又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產能的增長,使農村、城市產能逐步最大化,最終實現社會財富最大化。是解決我國經濟問題的根本辦法。

二、開發產能是財富最大化規律的要求

財富最大化規律告訴我們,隻有當各個企業、行業和區域創造價值的能力達到最大化時,每個企業本身創造價值的能力才能達到最大化。同時,整個社會才能實現財富最大化。可見,開發產能無疑是經濟社會一個長期的主題。我國目前急需開發產能的區域主要是廣大農村,特別是落後的農村地區。目前,我國城市化率為50%,農村人口仍占一半,少數農村地區至今甚至還未解決溫飽問題,生產水平極需提高。西部地區相對中部及東部地區也是有一定差距的,也需開發產能。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總的趨勢上是逐漸變大的。1978年,二者比例為257∶1,到2010年,增加為333∶1。這還是指的農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可見落後農村居民的收入就更低了,差距更大。早在2005年,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國家的城鄉人均收入比都小於16,隻有三個國家超過了2,中國就名列其中。而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鄉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目前,我國仍然是世界上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我國東西部之間,省與省之間,城市之間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現擴大的趨勢。全國範圍可分為四個組來分析:上海、北京、深圳為一個組,其平均收入水平明顯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第二組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中上等收入地區,包括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福建、遼寧等沿海省份;第三組是中下等收入地區,包括沿海地區的河北、東北、華北中部部分地區等,人均GDP均低於中下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第四組包括中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低收入地區等,人口要占全國的一半。

就行業之間而言,收入的差距更明顯。2008年證券業人均年薪是17萬元,而畜牧業人均年薪是108萬元,兩者相差159倍,比2005年行業收入最高最低比778∶1擴大了8倍。這個差距是驚人的,世界上少見。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使得勞動者中的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這幾年拉開差距的速度也非常快。現在,我國居民10%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與10%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相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是相差9倍。

從上述的各區域、各省、各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可以看出,解決我國經濟問題的根本在於把這些落後區域、省或行業的產能開發出來,與先進區域、省或行業之間發生生產互動,隻有這樣,才能使社會達到財富最大化。部分落後的農村地區,由於受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產能開發會受到影響。但仍然要盡量開發到最大化。一是直接投資,促進農村建設;二是進一步深化體製改革。比如,農村土地所有製問題、農村戶籍問題、提高農民收入問題等。

三、如何開發產能呢?

開發產能包括對全國農村尤其是農村落後地區,以及全國落後區域如西部地區的開發,還包括對落後行業的開發等。具體措施:

首先是資金上的扶持。一是撥付一部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這個基礎設施主要指與發展生產有密切關係的基礎設施,比如修路、架電、水利等。二是對重要的可靠的生產項目,以及落後區域或行業中切實可行的發展生產的項目等所需資金,在信貸上給予方便,保證生產順利進行。

其次是技術上的支持。一是抽調專家到基層進行技術指導,或者派出技術團隊長期駐紮基層,直接參與生產;二是注重培養基層的技術力量,理論上采取現場培訓、電視講座、網絡授課等方式,實踐中手把手地指導;三是國家有針對性地開辦一部分大中專院校,或在部分大中專院校中有針對性地開設部分專業,為基層生產培養技術、管理人才。

第三是其他扶持政策。一是提高收入。包括提升產品價格、增加工資收入、提高福利待遇等;二是降低或減免稅收;三是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減少生產準入審批環節,降低生產準入門檻;四是製造良好的社會生產環境。

隻有通過開發產能,才能使全國範圍內,各區域之間、各行業之間、各企業之間相互實現生產互動,促進各自的創價循環,使整個社會達到財富最大化,最終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