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聞芍1(1 / 2)

序: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讀何荷的《猛虎聞芍》

何荷從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化管理係畢業整十年了。現在是軍事科學院《國防》雜誌的編輯。編輯是以文化把控人的文化意識的工作,當然也是文化管理者。今秋某日,她送來一本作品自選集《猛虎聞芍》,請我作序。翻看這些篇章,由衷為之欣喜,但又不感意外。十年了,該是她做一次小結的時候了。

二○○○年,軍藝文化管理係首屆開班,全軍隻招收學員四十名。何荷和四十位同學斬關入學。此時正值我申請在這個“黃埔一期”開設的《中西方文化概述》課程上馬。在愉快的教學互動中,何荷顯示了與眾不同的優勢。在有限的課程時間裏,麵對浩瀚的文化海洋,如何讓同學們胸中有數?我問她能否作一嚐試,將中西方文化作一個淵源式追溯?數日後,她登上講台講述了她繪製的中西方文化曆史圖表,梳理清晰準確,讓有些茫然中的同學們驚訝於她的胸有成竹,也著實讓我另眼相看。二○○二年,何荷畢業了,她的畢業論文是大眾文化中電影現象的《紅塵之逆旅》,這讓我頓生新鮮感,覺得她對影視評論有感覺。二○○九年的一天,她送來刊發在《中外軍事影視》上的長篇評論《最後的貴族精神》,又讓我快慰於她對軍事題材的敏感和言辭的犀利。及至看到這部包括書評、舞評、話劇評、電視劇評、電影評論及藝術家專評的《猛虎聞芍》,我確定,她的光陰沒有虛擲,這是她的又一次畢業,又一次成功,同時是又一次征程的開始。

我想,何荷給自己的作品集取名“猛虎聞芍”,當是取自英國詩人西格弗裏德·薩鬆(Siegfried Sasson)的名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s the rose.”餘光中翻譯得形神兼備:“我心裏有猛虎在細嗅薔薇。”所謂阿波羅精神和狄俄涅索斯精神,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和“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話,讀完何荷的這部作品集,發現她的評論也好隨筆也好,的確傳達出了這種剛柔並濟又水乳交融之感。

何荷現在應該算小有所成,至少有四個因素起作用:一是文化積累,她興趣多樣,涉獵廣泛,上軍藝前已經大學畢業,上軍藝可以說是繼續充電,拿第二個學位。十多年來她讀書不輟,積澱不淺,賞析不停。還是建黨九十周年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不變的軍魂》解說詞的主筆之一。二來她是老革命軍人家庭出身,祖輩都是戰爭年代過來的我軍高級將領,軍人世家的熏陶,讓這位七○後正氣在胸,情懷在心,物化時期不必付出更多心靈的代價。三是離不開她的天分,在軍藝時何荷就有才女之稱,也即有幾分天資。所謂天分天資,既有後天的努力,同時是對先天的承認。四是她還有沉著事業之氣的素質。在當今許多人浮躁名利的年代,能夠安心做艱苦的文字工作,而且她是興味盎然地做著,當是這種素質使然,而非外力可為之。這種素質使她的見識文采有了更自由的天地。一旦有了恰當的崗位,出成績是必然的。播撒這種成果的方式之一正是本書。

由是,她的文章無論評論、隨筆就從整體麵貌上顯露出一種兼容氣質,既有讀來快捷時尚灑脫的語言風格,又有軍人價值觀的內在風骨,決不輕浮;既有機智尖銳不失趣味的爭鳴批評,又有耐心、多彩的文化闡發,決不生硬。既有軍事題材著眼點:如《壯哉軍儺》,竟能將“儺舞”及“軍儺”的來曆一一道來,又能融入個人和他人的感受,煞是好看,如《儀式》,談古論今,洋溢著軍人的英雄氣概、對軍魂的禮讚;又有廣泛的文化視野:如《伯明翰的皇家範兒》,對英國芭蕾舞劇《美女與野獸》的評述顯示著較高的賞析能力,和鮮在的文化貫通,而《烈火紅岩》的評述看來有點兒夾槍夾棒,卻又在犀利靈動的文字中彰顯出知識的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