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大量研究發現,與人交往是獲得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徑。當人們麵臨危險的情境而感到恐懼時,與別人在一起可以直接而有效地減少恐懼感,使人們感到安寧與舒適。
有人研究過戰場上失散士兵的心理,發現最令失散士兵恐懼的不是戰場的炮火硝煙,而是失去同戰友聯係的孤獨感。一旦一個失散士兵遇到自己的戰友,哪怕其完全失去了戰鬥力,也會感到莫大的安慰,其獨自一人時的高度恐懼感也會大大減輕甚至消失。
(2)人不光需要生物性的安全感,而且還需要社會性的安全感。也就是說,當人置身於自己不能把握或控製的社會情境時,也同樣會缺乏安全感。如新兵來到部隊,脫離了原來的人際關係,而新的人際關係尚未建立,因此在自我穩定感和社會安全感方麵就可能出現危機。
同生物安全感的建立相似,獲得社會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徑同樣是與人交往,並由此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不過與生物安全感不同,一個人要獲得充分的社會安全感,僅有別人的陪伴或表麵交往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係,這也是社會安全感的本質。隻有通過深入交往,建立了可靠的人際關係之後,人們才能真正獲得社會安全感。
(三)人際交往是人確立自我價值感的需要
從一個人自我意識出現的那一天起,他就開始用一定的價值觀來進行自我評判,當自我價值得到肯定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一種自信、自尊和自我穩定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價值感。人的自我價值感一旦得到確立,生活就會富有意義,人生就會充滿希望。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得不到確立,他就會自卑、自貶、自我厭惡、自我拒絕、自暴自棄。沒有了自我價值感,人生變得沒有意義,人就很可能走上自毀、自絕的道路。
人的自我意識的保持和自我價值感的確立是通過社會比較過程來實現的。也就是說一個人隻有置身於社會背景之中,將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才能確立自己的價值。因此,人需要與人交往並了解別人,進而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最終確立自我價值感。
一個人必須不斷地通過社會比較獲得充分信息,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才能保持其穩定的自我價值評判。如果社會比較的機會被長期剝奪,則會使人因缺乏自我狀況的社會反饋信息而導致個人價值感的危機,進而產生自我不穩定感。
自我不穩定感會引起人的高度焦慮,並促使人去同他人進行交流,進行有意無意的社會比較,以便獲得有關自我狀況的社會反饋,了解自我,使自己的行為具有明確的方向,並使自我價值感重新得到確立。
對於社會比較現象的揭示和社會比較規律的發現,是社會心理學家近年來的傑出貢獻。大量的科學研究揭示,人們對於自己的能力、性格與心理狀態的評價,以及對人、對事、對物所持有的看法,常常是不確定的。人們要想在這些方麵作出明確的判斷,必須通過將自身的狀況與他人的狀況進行比較,找到一個參照係,並確定了自己在這一參照係中的位置之後,才能形成明確的自我評價。
(四)人際交往是人發展的需要
人際交往是個人社會化的起點和必經之路。社會化是指個人學習社會知識、生存技能和文化,從而取得社會生活的能力,開始發展自己的過程。如果沒有其他個體的合作,個人是無法完成這個過程的。人隻要活著,不管你願意與否,都必須與他人進行交往,而且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和成功,無不與同他人的交往相聯係。人們從交往中得到信息、機遇和扶助,從而走上成功之路。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越來越依靠群體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和智力交往使某些工作出現質的飛躍,人們彼此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就可產生1+1>2的智力共振,這種“群體效應”已逐漸成為各項工作的推動力。
(五)人際交往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認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金錢、成功、名譽和地位的基礎之上的。實際上,對於人生的幸福來說,所有這些方麵遠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重要,它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是無法被金錢、成功、名譽和地位所取代的。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人們的金錢收入一直是呈上升趨勢的,但是對生活感到幸福的人的比例並沒有增加,而是穩定在原來的水平。這說明金錢並不能簡單地決定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