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靜脈內瘤栓:瘤栓內檢測出動脈血流信號,與血栓鑒別。
3PW
(1)瘤體多為高速高阻型動脈頻譜,Vmax>40cm/s,可達15m/s,當超過60cm/s時,常提示動—靜脈瘺的存在;通常RI>06~07,PI>09。
(2)靜脈內瘤栓呈動脈型頻譜,RI>06。
4CEUS
(1)絕大多數表現為典型的“快進快出”模式。動脈相,病灶呈均勻或不均勻高增強;門脈相,病灶周圍的肝實質逐漸增強,而病灶的增強卻迅速消退;延遲相,病灶因內增強消退而回聲強度更低,邊界清晰可辨(見圖519,圖520,圖521)。門靜脈內瘤栓也可表現為“快進快出”,以此與血栓鑒別。
圖519肝癌CEUS動脈相
圖520肝癌CEUS門脈相
圖521肝癌CEUS延遲相
(2)延遲相全肝掃查可發現常規超聲未能顯示的衛星病灶或肝內其他部位的小癌灶。
(3)早期肝癌或小肝癌由於可以是門靜脈供血或與肝動脈一起雙重供血而表現不典型,此時在動脈相增強不明顯,門脈相顯著增強,延遲相迅速消退。
(4)乏血管型肝癌在造影劑進入後全過程均低於周圍肝實質,動脈相時僅有少部分增強。
(5)膽管細胞癌血管不如肝細胞癌豐富,動脈相病灶增強較弱或環狀增強,門脈相也是快速消退為低增強但減退速度相對較慢,延遲相為低增強(見圖522,圖523,圖524;圖525,圖526,圖527)。
圖522膽管細胞癌
圖523膽管細胞癌CEUS動脈相
圖524膽管細胞癌微血管灌注
圖525膽管細胞癌
圖526同一膽管細胞癌CEUS延遲相
圖527同一膽管細胞癌微血管灌注
【鑒別診斷】
1肝血管瘤:肝血管瘤無聲暈征,多數不合並肝硬化,瘤內可檢測出靜脈型頻譜或低速低阻的動脈型血流頻譜,RI<06。少數少見的低回聲血管瘤與小肝癌難以鑒別,CEUS有助於鑒別診斷,必要時可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
2肝膿腫:早期肝膿腫或液化不全且膿液黏稠時超聲表現為低回聲結節,與肝癌相似,在結節邊緣亦可檢測出動脈型血流,但RI多在05左右,必要時結合臨床,且行CEUS可幫助鑒別。
3局灶性結節性增生(FNH):FNH中央可見星狀回聲或向外周呈放射狀強回聲,在強回聲內可檢測到動脈型血流,RI<06,鑒別困難時行CEUS,也可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
4肝硬化再生結節:肝硬化再生結節一般數目較多,回聲較均勻,血流信號不明顯,行CEUS可幫助鑒別,必要時可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
5轉移性肝癌:轉移性肝癌常出現特征性的“牛眼”征等。
九、轉移性肝癌
轉移性肝癌是指肝外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肝髒而繼發的肝髒腫瘤。
【臨床表現】
與HCC相似,但比HCC症狀相對較輕,往往以原發器官癌腫為主要表現。
【超聲表現】
12D
圖528轉移性肝癌(1)肝髒形態、大小:當病變孤立較小時,肝髒形態可無明顯改變,較大病變可使肝髒腫大,形態失常,或呈不規則形。
(2)轉移性肝癌的回聲特征:
①形態:形態多樣,可單個或多個,或彌漫分布。
②內部回聲:可表現為強回聲、低回聲、無回聲或“靶形”征、有鈣化的強回聲等。特征性表現為“牛眼”征或“靶形”征,即結節呈強回聲,外周有05~1cm的無回聲暈環,聲暈的內外環均清晰可辨,有的在強回聲中央見小的無回聲區(見圖528)。
③邊界:邊界清晰。
(3)一般不合並肝硬化。
(4)繼發征象:與HCC相似,但較少侵入門靜脈、肝靜脈和下腔靜脈。
2CDFI
(1)肝動脈和門靜脈血流變化:肝動脈內徑明顯增粗,容易檢測;門靜脈內徑增寬,血流量增加,而血流速度減慢。
(2)轉移性肝癌的血流特征:檢出率低於HCC,且主要位於腫瘤的外周,呈繞行狀。
3PW:頻譜與HCC也相似,RI>06,Vmax >40cm/s,很難鑒別時可參考CEUS。
4CEUS:表現多樣性,典型的動脈相病灶無增強或周邊環狀增強,門脈相快速消退,至延遲相呈低增強。
【鑒別診斷】
1肝血管瘤:強回聲轉移性肝癌易與肝血管瘤混淆,肝血管瘤無聲暈征,多數不合並肝硬化,瘤內可檢測出靜脈型頻譜或低速低阻的動脈型血流頻譜,RI<06。
2肝囊腫:需與無回聲型轉移性肝癌鑒別,見肝囊腫章節。
3非均質性脂肪肝:無占位效應,也不會出現肝內管道結構被移位等繼發性改變。
4HCC:多為單發,多發時不易鑒別可行CEUS。
十、肝髒局灶性增生結節
肝局灶性結節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非真性腫瘤,易與肝細胞腺瘤等實質性肝占位病變混淆,以引起臨床重視。
【臨床表現】
約35%以上的患者有腹痛、捫及腫塊和肝脾腫大,絕大多數無任何症狀,無出血傾向。
【超聲表現】
12D:表現為形態欠規則、邊界清晰的均勻強回聲或低回聲、等回聲,並發出血時為混合性回聲,典型時病灶中心部位可見細條索狀強回聲,並向周圍呈放射狀排列(見圖529)。
圖529FNH
2CDFI:病灶內探及豐富的血流信號。
PW:呈動脈型,RI約在05~06左右。
CEUS:有重要價值。動脈相,極早階段即出現自中央向周邊放射狀高增強帶,隨後病灶整體均勻高增強,中央偶見少許無增強區;門脈期和延遲期病灶持續高增強或少許造影劑被廓清而呈低增強。
【鑒別診斷】
聲像圖多變,國內常規對本病認知度不高,易誤診。
1 肝細胞癌:低回聲結節型肝癌周圍有聲暈及後方回聲輕度增強;巨塊型肝癌瘤內測及較豐富的動脈血流信號,但豐富程度不及FNH。
2 肝血管瘤:強回聲型時邊界清晰“浮雕”狀;低回聲型時瘤內呈“篩網”狀;混合回聲時不易鑒別,可借助CEUS。
3 肝腺瘤:聲像圖相似,但肝腺瘤內顯示易出血、壞死的聲像圖改變,且有口服避孕藥史。
4 肝硬化再生結節:有肝硬化基礎,結節較小,多在15cm以下。
十一、肝腺瘤
肝腺瘤(hepatic adenoma,HA)較少見,為肝髒的良性腫瘤,分為肝細胞腺瘤和來自膽管細胞的腺瘤等,通常所稱肝腺瘤指的是肝細胞腺瘤。臨床上以女性多見,尤以育齡婦女、孕婦更為多見,可能與口服避孕藥等使血中雌激素增高有關。
【臨床表現】
較小時一般無症狀,較大並瘤內出血時,表現為急性腹痛,常伴有寒戰、高熱,且可反複發作;腫瘤破裂時劇烈腹痛、出現腹膜刺激征和休克症狀。
【超聲表現】
12D
(1)大小不等的圓形或類圓形,邊界清晰,外周可見完整的強回聲包膜包繞。
(2)腫瘤較小時內部多為較均勻的低回聲,也可略高於周圍肝實質回聲,腫瘤較大時內部回聲不均,低回聲內有多處斑片狀強回聲和不規則的液性暗區,提示腫瘤有出血、壞死纖維化和液化;
(3)後方回聲多無變化或稍增強。
(4)多為單發。
2CDFI:大多數肝腺瘤內無血流信號或斑點狀彩色血流信號。
3PW:頻譜呈低速的連續性靜脈血流。
【鑒別診斷】
肝腺瘤與其他肝實質性病變影像學表現相似,鑒別困難,常需與FNH、肝血管瘤、肝細胞癌等鑒別,行CEUS可以幫助良惡性的鑒別,必要時穿刺活檢。
十二、肝母細胞瘤
肝母細胞瘤較少見,是由肝髒胚胎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多見於3歲以下嬰幼兒,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肝髒惡性腫瘤,成人極為罕見。
【臨床表現】
臨床上常因腹部膨隆或捫及上腹部腫塊而就診,並可有消瘦、厭食、腹痛等表現。血AFP陽性。部分患者以性早熟為始發症狀。
【超聲表現】
12D
(1)肝髒明顯腫大,形態失常,輪廓不規則,肝表麵向外隆起。
(2)肝內混合性光團,多為單個,類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邊界清晰,可有完整的包膜光帶回聲。其內部回聲強弱不均,常有不規則的稍強回聲和無回聲,分布雜亂,有鈣化時可見強回聲光斑伴聲影。
(3)門靜脈、肝靜脈可有瘤栓,回聲較強,管徑增寬。
(4)肝外轉移常首先至腹腔和腹膜後淋巴結,最常見部位為肝門區淋巴結,呈低回聲的圓形結節。
2CDFI:在光團的周邊及內部均可探及彩色血流信號。
3PW:為動脈型,速度很快。
【鑒別診斷】
主要與右腎母細胞瘤、右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和肝內其他占位病變鑒別。
十三、肝髒肉瘤
肝髒肉瘤時原發於肝髒的惡性間葉細胞腫瘤,很少見,種類較多。
【超聲表現】
肝髒常常腫大,肝內多發或彌散分布的大小不一的類圓形團塊,邊界清晰,邊緣較規則,內部回聲因組織類型不同而不同。如肝血管肉瘤內可見分隔狀的不規則無回聲區,間隔厚薄不規則,可呈團塊狀;纖維肉瘤與平滑肌肉瘤則為相對均勻的稍強回聲,中央可有壞死液化形成的不規則液性暗區;未分化肉瘤以囊實性為主,強回聲內有許多散在的液性暗區,也可大部分液化以囊性為主;肝惡性間葉瘤內回聲可均勻或不均勻。血管肉瘤內可探及動脈型頻譜;纖維肉瘤和間葉肉瘤多為少血管型。
【鑒別診斷】
肝髒肉瘤需與肝癌、來自腹膜後的肉瘤等鑒別;肝血管肉瘤需與較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原發性肝癌和肝轉移癌伴有囊性變、肝膿腫液化期、囊腺瘤、包蟲病等鑒別;尤其是較大的海綿狀血管瘤鑒別,後者的間隔光帶基本規則、平滑,厚薄較均勻,少有實性團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