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懷疑有肝包蟲病囊腫時,切勿做穿刺抽液檢查,以免導致囊液外溢而種植。
六、肝門靜脈海綿樣變
門靜脈海綿樣變是各種原因導致門靜脈主幹和/或分支完全或部分性阻塞後,在其周圍形成大量側支靜脈或阻塞後再通,是一種保護性代償機製。可為先天性發育異常和後天性阻塞。
【超聲表現】
12D
(1)閉塞部位的門靜脈主幹或分支的正常結構消失,或隱約可見,後天性者管腔內可見不均勻、形態不規則的中等或稍強回聲團塊充填。
(2)在肝門附近可見迂曲的、呈網狀交錯的管狀無回聲結構,粗細不均,呈“蜂窩狀”,內徑可達10cm(見圖55)。
(3)常伴門脈高壓的一係列表現,如脾腫大、腹水等。
2CDFI:門靜脈旁“蜂窩狀”結構內見紅藍交錯的彩色血流信號(見圖56)。
圖55門靜脈海綿樣變性
圖56門靜脈海綿樣變性CDFI
3PW
(1)均為低速的連續平坦的靜脈型,Vmax在5~10cm/s以內。
(2)有動-靜脈瘺時可見明亮的高速血流。
【鑒別診斷】
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和膽總管長期閉塞所致的肝內外膽管擴張也可在門脈周圍顯示迂曲的擴張的管狀結構,行CDFI即可鑒別。
七、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本質上是一個緩慢流動的血湖,一般認為是一種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在組織學上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毛細血管瘤,其中以海綿狀血管瘤為多見。
【臨床表現】
一般無臨床症狀。
【超聲表現】
12D:國內外學者按回聲類型分為4種:
(1)強回聲型:此型最多見。病灶邊界與正常肝組織分界清晰,略突出於肝組織,呈“浮雕”征,病灶內部回聲明顯增強,光點分布均勻,部分內可見“篩網”狀無回聲區,病灶後方回聲無衰減(見圖57)。
圖57肝血管瘤
(2)低回聲型:較少見。病灶邊界清晰,周邊可見似包膜樣強回聲,內部呈網格狀低回聲,病灶後方回聲增強(見圖58)。
(3)混合回聲型:較少見。病灶邊界較清晰,內部回聲強弱不等,呈粗網狀或蜂窩狀,間有無回聲區(見圖59)。
(4)無回聲型:極少見。病灶邊界清晰,內無網狀結構,僅見分隔樣回聲,無回聲區內可有細點狀回聲,後方回聲增強。
肋弓下或劍突下較大的肝血管瘤經探頭加壓後,瘤體前後徑變小,回聲稍增強,放鬆探頭則恢複原狀。
圖58肝血管瘤
圖59肝血管瘤
2CDFI:一般肝血管瘤的瘤內彩色血流信號顯示率較低,較大或生長較快的血管瘤內可有彩色血流,呈斑點狀或短線狀。
3PW:主要為平穩的門靜脈型血流,少數可檢出動脈型血流,但一般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數(RI)均較低,RI小於06。
4CEUS
(1) 典型表現模式為“慢進慢出”。動脈相,病灶邊緣部或整體呈結節狀增強或呈環狀增強;門脈相,從病灶的部分或整個外周向中央呈向心性填充,呈團絮狀增強;延遲相,病灶整體增強無明顯消退,表現為均勻的等或高增強(見圖510,圖511,圖512)。
圖510肝血管瘤CEUS動脈相
圖511肝血管瘤CEUS門脈相
圖512肝血管瘤CEUS延遲相
(2)不典型表現:
①動脈相病灶快速整體高增強,增強一直延續到門脈相和延遲相。
②動脈相見病灶周邊環狀增強,門脈相向心性填充不明顯,延遲相中央無增強(見圖513,圖514,圖515)。
圖513肝血管瘤CEUS不典型動脈相
圖514肝血管瘤CEUS不典型門脈相
圖515肝血管瘤CEUS不典型延遲相
【鑒別診斷】
1肝癌:強回聲肝血管瘤應與小肝癌鑒別,後者多有慢性肝病史及聲像圖改變,隨訪觀察變化較快;低回聲或混合型肝血管瘤不易與肝癌鑒別,若周邊出現低回聲聲暈,則較支持肝癌診斷。行CEUS也可鑒別。
2肝囊腫:肝囊腫比無回聲肝血管瘤的囊壁回聲更纖細,囊內回聲更清晰。
3肝髒其他實質性病變:與肝腺瘤、肝肉瘤、肝炎性假瘤等的鑒別,詳見CEUS章節。
八、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原發於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常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真菌及其毒素、高濃度的亞硝酸胺類化合物有密切聯係。從組織學上分為肝細胞癌(hepatic cellular cancer,HCC)、膽管細胞癌(chotangiocellular carcinoma,CC)及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holangiocarcinoma),以HCC多見。原發性肝癌在大體上可分為四型:
1 巨塊型:最多見,可為單獨巨塊,或由許多密集結節融合而成,腫瘤直徑>5cm。
2 結節型:單發或多發,直徑不超過50cm。
3 彌漫型:最少見,癌結節較小,無包膜與邊界,數目眾多,彌漫分布於全肝,大多伴有肝硬化。
4 小癌型:單個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cm,或多個結節不超過2個,相鄰兩個癌結節直徑之和在3cm以下。
【臨床表現】
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時已屬中晚期。主要表現為肝區疼痛、消化功能障礙、乏力和消瘦、低熱且使用抗生素無效、進行性肝腫大和黃疸等,晚期出現腹水、惡異質、出血等。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是診斷肝癌的一個重要實驗室指標。
【超聲表現】
12D
(1)肝髒形態、大小: 早期病變較小,肝髒形態可無明顯改變,較大病變可使肝髒局限性腫大,或使肝髒形態失常。
(2)病變區回聲特征
①部位:病灶可出現在任一肝葉內,單個或多個,也可彌漫於全肝的小結節。
②形態:可為圓形、橢圓形、分葉狀或不規則形,多數呈膨脹性生長,實時立體觀察球體感強。
③大小:病灶可大小不等。
④邊界: 多數結節周圍完整或不完整包膜,使邊界清晰,周邊伴聲暈,但邊緣多不規則,部分呈“蟹足”樣或“毛刺”樣向外浸潤性生長而邊界不清。
⑤內部回聲:病灶可呈強回聲型、等回聲型、低回聲型、混合回聲型和彌漫型。
⑥後部與後方回聲:小的低回聲病灶後方回聲可輕度增強,大的病灶後部和後方回聲常有衰減。側聲影為腫瘤兩側壁的後方出現的帶狀聲影,為纖維包膜所致。
(3)繼發征象
①腫塊周邊的血管受壓繞行、移位、變窄,甚至中斷,有的表現為抵達病灶邊緣的小血管管狀回聲突然中斷。
②膽管受壓閉塞或狹窄後擴張。
③肝內韌帶或肝包膜受擠壓移位、變形,局部隆起。
④肝內轉移:部分腫塊旁可見小的結節為衛星病灶,也可在較遠的肝組織內出現轉移灶,可多個,結節小,呈圓形,可呈低回聲或強回聲。
⑤肝外鄰近的組織髒器受壓如膈肌受壓局限性抬高,右腎受壓移位等。
⑥靜脈內瘤栓:門靜脈內瘤栓較常見。晚期病變在門靜脈或肝靜脈、下腔靜脈內發生瘤栓時,表現為管腔內為低至中高回聲的實質性團塊充填,內徑明顯增寬,管壁不平整,連續性中斷或消失。門靜脈主幹或左右支阻塞時,可在其周圍出現呈“蜂窩”狀的管狀無回聲,即門靜脈海綿樣變性,詳見肝門靜脈海綿樣變性章節。肝靜脈或下腔靜脈阻塞時稱為“布—加綜合征”。
布—加綜合征:通常泛指因為肝髒與右心房間發生肝靜脈或下腔靜脈阻塞時引發的肝靜脈回流受限的一係列症狀,病因不很明確,大多數病程緩慢,極少急性發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可有腹脹、納差、腹痛、全身疲乏無力,以及部分伴雙下肢腫脹、肝脾腫大和腹水。超聲表現為下腔靜脈或3支肝靜脈內存在膜樣回聲或受壓狹窄或管腔內血流信號減少或消失,狹窄處血流變細,呈五彩血流信號,狹窄遠端管腔擴張、逆流等。肝內出現交通支等相應的側支循環表現,是與慢性肝硬化的主要鑒別點。
⑦肝外轉移征象:晚期肝門、上腹部及腹膜後淋巴結腫大,表現為多個圓形或類圓形低回聲結節,可互相融合成團塊狀。
總之2D上肝癌根據內部回聲和在肝內分布情況分為:
圖516HCCa低回聲型:多見小肝癌,通常病灶直徑小於3cm。病灶內部回聲低,分布不均勻,形態呈近圓形,邊界清晰,邊緣較整齊,多數外周有聲暈征環繞或可見薄的圓形強回聲帶。有時可見後方回聲輕度增強,邊緣側聲影向外散(見圖516)。低回聲提示腫瘤細胞生長活躍。肝癌經介入治療後,如周邊尚有小的低回聲區,常提示殘留有存活的瘤組織,如治療後新出現周邊低回聲區則提示有存活的瘤組織生長。
b等回聲型:較少見,多見於小肝癌或單個結節型肝癌,直徑3cm左右。
內部回聲呈等回聲,邊緣有聲暈或強回聲帶,易於識別也容易漏診。
c強回聲型:最為多見,直徑大於3cm,多見於結節型或塊狀型肝癌。病灶內部回聲呈強回聲,分布不均勻,呈結節狀或分葉狀。有的外周可有聲暈征或高回聲光帶(見圖517);有的中央部回聲強而近外周部分回聲稍低;有的顯示多個強回聲光團互相融合,光團之間有低或稍強回聲帶間隔,呈“鑲嵌型”或“瘤中瘤”。
d混合型:常較大,為多個回聲強弱不一的結節融合而成(見圖518),或強回聲內有形態不規則的單個或多個無回聲區。
e彌漫型:肝內彌漫分布細小結節,大小為數毫米至數厘米,回聲強弱不等,分布雜亂,可呈斑塊狀,邊界不清晰。
圖517HCC
圖518HCC
2CDFI
(1)肝動脈和門靜脈血流變化:肝動脈內徑明顯增粗,容易檢測;門靜脈內徑增寬,血流量增加,而血流速度減慢。
(2)病變區血流特征:瘤內豐富的彩色血流信號。檢出率高,明顯高於肝髒其他良性病變;瘤內血流呈線條狀、分支狀、簇狀或網籃狀,瘤周血流呈環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