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戰略篇(1)(1 / 3)

自黨的十八大至今,“改革”已經首次超越“增長”,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部署工作的首要側重點。深化改革,找準了突破口,就會事半功倍。而這個改革突破口,就是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關係。自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多次重要會議上不斷向外界傳遞改革決心:從“改革是最大紅利”到“城鎮化是擴大內需最大的潛力”;從改變會風、提倡官員脫稿發言到“把食品安全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衡量標尺”;從“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到“抓住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突破口”。

2013年11月召開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35年來首個對全麵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的綱領性文件,揭開了中國新改革周期的序幕,也為中國“新改革經濟學”正式奠基。

“三中全會”:中國改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三中全會,指當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第三次全體會議。由於曆史的原因,這一會議越來越成為“改革”的代名詞,成為研究中國改革問題的一個理論基點。尤其是1978年著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總結“文革”錯誤,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並將全黨工作重心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以後,“三中全會”作為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標誌性符號,開始具有了超越會議本身的意義。

三中全會,指當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第三次全體會議。

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這一會議極為重要。尤其是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總結“文革”錯誤,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並將全黨工作重心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以後,中國的增長周期真正開始。

此後,經濟與改革成為這一會議的主題。諸多重大改革,都出自這個通常在秋天召開的會議。每逢中央領導“交班”之後的那次三中全會,往往成為推動改革的關鍵節點。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這次全會上,新一屆領導集體首次向外界全麵闡釋其施政理念和改革路線圖,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回顧曆史,曆次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總體方案,引領中國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掀起新的改革開放大潮,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個個重要裏程碑。“三中全會現象”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現象,成為世界輿論普遍關注的焦點。

三中全會:最具中國特色的“政治現象”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建黨,迄今為止共召開過12次三中全會。

新中國成立前僅有的一次,1930年在上海召開。這次全會,批評了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錯誤,基本上結束了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對全黨的統治。

其餘11次會議均在新中國成立後召開,1950年召開的七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召開。5年召開一次的規律,開始於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在此之前,兩次三中全會之間最長相隔有20年。如此長的間隔,和九屆三中全會因恰逢“文革”而未召開有關。

而最短的一次僅間隔了1年:在1977年7月召開的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複出,這是他三落三起人生傳奇的第三次升起,也是中國逐漸從毛澤東時代過渡到鄧小平時代的開端。這次以安排人事和揭批“四人幫”為主題的三中全會召開後僅一年,著名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曆次三中全會總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召開的曆次三中全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召開的三次:七屆、八屆、十屆三中全會。第二個階段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和改革成為主要話題。

以十四屆三中全會為界,這個階段分為改革的初始階段和全麵推進階段。

而從1993年的第十四屆開始,三中全會無論從主題、周期到方案起草等,都呈現出較為一致的規範性。

第一個階段:“綱領”性地位尚未凸顯

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召開的三次:七屆、八屆、十屆三中全會。此時並未形成鮮明的“經濟”、“改革”主題,而多為當時時代背景以及黨的工作相關的綜合性會議,“綱領”性地位也並不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