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戰略篇(2)(1 / 3)

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係統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完整概括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製定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確定改革開放的全麵部署;開辟了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以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新道路。

20世紀90年代初,麵對世界形勢新變化、新挑戰,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要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評判各方麵工作的是非標準。南方談話與之後十四屆三中全會探討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行動綱領,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船駛入新階段,展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從改革開放的發端到推進器,這是三中全會一直擔負的重要使命。

三十多年來,黨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成就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通過銳意推進各方麵體製改革,成功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曆史轉變。在不斷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不斷深化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以及其他方麵的體製改革,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新的體製機製,為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的製度保障。

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每一次三中全會,都使中國改革開放邁上一個新的台階,都催生中國出現新的一輪改革開放大潮。

第二,三中全會是解放生產力的思想指導與政治保證

其中,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和難點,中國農村的建設也從曆屆三中全會所釋放的新理念中汲取營養和動力,麵貌煥然一新。

改革開放以前,曾經普遍認為蘇聯的集體農莊體製、中國的人民公社體製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製的表現形式,必須堅持,而包產到戶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必須堅決反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蓬勃興起,猶如星火燎原,勢不可擋。1982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全國農村建立的包產到戶等各種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製,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隨後,農村改革全麵開展,勢如破竹。

1983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聯產承包製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每年年初發布一份指導全國農村改革的重要文件,統稱“五個中央一號文件”,有力地指導了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

改革開放使農民掌握了對土地的自主權。在農民承包的土地上,想種什麼就種什麼,想什麼時候幹活就什麼時候幹活,想怎樣幹活就怎樣幹活。

思想上空前解放,行動上空前自由,生產力獲得空前解放,糧食產量獲得空前提高。改革開放解放了農民的思想。從單一種植糧食發展到種植各種經濟作物,真正做到了以糧為綱,全麵發展;從單一農業經濟發展到多種經濟,中國農村的各種“綠色食品”和“綠色產品”,已經打出國門,走向世界。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農業稅,受到廣大農民衷心擁護,調動了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的十七大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係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曆程和經驗,對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做出部署,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第三,三中全會是中央“頂層設計”的規劃部與展示平台

三中全會引領中國改革開放浪潮的背後,源於其擔當設計改革開放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需要“頂層設計”,每次三中全會擬定的改革開放藍圖都是新的“頂層設計”。

改革經濟體製,是在堅持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係列相互聯係的環節和方麵。這種改革,是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進行,隻應該促進而絕不能損害社會的安定、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國家財力的增強。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是要使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湧現出來,不斷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進行改革過程中,應該緊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基本觀點,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準。198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綱領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