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20(1 / 3)

19

讀書是有目的的行為

——讀《不妨讀些無用書》心覺

今天讀《人民日報》(2012920)文章“不妨讀些無用書”,被本篇吸引的原因有三:其一,是題目引然;其二,“讀無用的書”確實讓人覺得有些摸不著頭腦;其三,本篇的作者是北京三聯書店的總編輯李昕。

當然,這三條裏,最吸引我的還是“無用書”。凡了解我的人,多知道我常常讀的是因為無用而有用,做事因為無用而有用,做人因為無用而自棄。你們看事情因為無用而做之,有用;有用非因事物無用而有用,乃因為做,因為做是有用的,那無用的事物乃有用。人不可無用,人無用怎麼做無效則無用。人讀無用之書,不因為人有用無用,而是書無用,無用之書那要看什麼樣的無用,是對於無用的人,還是有用的人;如果對於無用的人再讀上無用的書,還有什麼用呢?有用的人讀無用的書是有用的,全是因為人本身外加過程使然。

人均讀書最多的國家以以色列為最;國人讀書僅43本。書讀的愈多無用的愈多,像國人讀的那幾本書恐怕全是為了用的,經商的想掙錢,炒股的想發財,算卦看易經,全是急功近利。凡是口渴者想杯中之水,無人想井中之水。教學生者如此,隻求分數如何,哪裏追問分數來自哪裏。做教育如種糧養花,水、土壤、養料,修枝、打葉遵守規律理應如此,如果僅僅為收糧食、摘花,幾乎樣樣無用啊!

一冊在手事事無憂 為《一冊在手》寫的序言(2012102)。

這本《一冊在手》是《規範化管理手冊》的升級版,如果用電腦軟件術語就是由10版本升級到11版本,至於為什麼升級我看不言自明了。雖然從“0”到“1”隻是小小的一點變化,但是編審工作小組的成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馬獻鋒幾次拿初稿給我看,我堅持要把最新的文字呈現給大家,越是這樣,對於這本小冊子的要求就越高,編印起來也就越繁瑣、越辛苦,所以我經常不厭其煩地提醒一些不愛惜文字的人要懂得怎樣珍惜文字勞動。過後我又想,僅靠說教是沒有用的,就像訓斥一位少年要好好珍惜青春年華,你就不如去對一位耄耋老人講生命的價值,同樣的說教,不同的效果。然而,我們一些長期從事教育的人也像患了社會上的職業病那樣,根深蒂固地堅持自己的教育原則:我是教育別人的人。錯了嗎?沒有。我在想,我們拿什麼去教育別人呢?

這之一,先正己然後正人。孔子有“益三友,損三友;益三樂,損三樂。”所謂益三友,一是心直口快、二是表裏如一、三是多聞廣記;所謂損三友,一是偏好外表、二是曲意奉承、三是口是心非。所謂益三樂,一是禮樂並重、二是宣揚善行、三是激勵正直;所謂損三樂,一是矯惰任性、二是貪圖遊玩、三是吃喝享樂。有鑒於此,好自為之。

這之二,知道應該知道的。我們從事教育的人時間久了容易鑽進牛角尖裏麵,越鑽越深,越鑽越小,直至動彈不得,最後,隻談牛角尖的事,看不到整個牛角,也就更談不上整個牛了。也像那個名廚見到牛竟目無全牛,眼睛看到的隻是一堆肉和一堆骨。我不是說這樣的廚師不好,我是說假如有人用一頭驢當成牛來騙他,他所看到的仍然是一堆肉和一堆骨,連自己都不清楚宰殺的是牛還是驢,不懂行的顧客啃吃驢肉還不停地豎起大拇指稱讚:“這家餐館的廚師真棒!牛排骨好吃極了!”我所講的“知道應該知道的”隻能點到為止,再說多了你可能就不信了。

這之三,教育從教育開始。想想也很慚愧,聰明的家長總是善於發現孩子的毛病,心氣高的家長喜歡揪住不放,家長的教育背景越高孩子越不自在。大多女人勸說男人少喝酒總是選擇在他們喝醉之後,苦口婆心,聲淚俱下,然而得到是丈夫的怒火甚至打罵。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就是習慣性思維造成的,什麼樣的思維是習慣性思維呢?我這樣表達你會更明白些,問題發生後才真正解決問題,舉個例子,今天有人打架了,我們立即研究怎樣製止打架問題;今天某商場著火了,我們立即布置全國商場的消防;今天某地地震了,我們立即演練逃生。我不是說不好,我是一直在想,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問題沒有出現時研究製定如何預防發生問題呢?為什麼不能把問題即將生發時消除在萌芽狀態呢?如果你問我怎樣才能做到呢?題目不是已經告訴你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