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對外開放,我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外貿易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飛躍。特別是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貿易煥發出新的活力,進入了曆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2001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2009年對外貿易總額為22072.7億美元。外貿總額與1978年的206億美元的出口總額相比,增長100多倍;與建國初期的11.3億美元的出口額相比,增長了2000多倍。
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也實現了跨越,20世紀80年代從農產品為主向工業品為主轉變,90年代,出口產品由輕紡轉向機電產品,進入新世紀,出口產品又轉向以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品為主。
對外開放不僅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給各行各業和百姓生活帶來了嶄新的變化,198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隻有860人,2009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數達到22.93萬人,增長265倍。留學人員遍布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中國累計接受來華留學生123萬人次。
總之,對外開放是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實施趕超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途徑,它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創了全球範圍內走開放式發展道路的成功範例。
二、對外開放遇到挑戰
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無論是國際地位、經濟發展還是人民生活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它在帶給我國經濟的騰飛之外,也遇到新挑戰和問題。
首先,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開放型經濟的強勁增長勢頭受到挫折。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和考驗相當嚴峻,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時,珠三角、長三角不少中小製造企業倒閉,到2008年2月份,對美出口增幅竟然變成了52%的負增長。從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以來,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但在2008年卻開始了負增長,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1738.3億美元,2008年為25616.3億美元。到了2009年,隻有22072.7億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雖然從2009年8月開始,我國的外貿進出口回升趨勢確立,到2009年11月,進出口總值開始增長,但是,中國的經濟時刻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的事實不會改變。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發展,中國長期以來用外貿來支持經濟的發展,都決定麵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此外,中國除損失在外國投資的金融資產以外,還要替世界經濟巨頭消化危機。有媒體稱美國政府及政客不斷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其目的之一就是稀釋美國債務。
其次,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國際經濟環境不容樂觀,我國對外開放麵臨挑戰。商務部在《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09》指出,現階段,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進口限製措施、濫用貿易救濟調查等各類貿易壁壘措施對我國外貿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國內企業麵臨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不容樂觀。
盡管在兩次20國金融峰會上,各國都承諾反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但未能有效兌現。據統計,2008年中國出口產品共遭受來自21個國家(地區)的93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超過60億美元。其中,反傾銷案件70起、保障措施案件10起、特保案件2起;美國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11起337調查,涉案金額高達27.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