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黨在三中全會上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對外開放第一次寫進黨的決議,成為新時期的基本國策。
對外開放一方麵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交往,另一方麵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製,發展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的含義是大力發展和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以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取代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促進經濟的變革,使我國經濟結構由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
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製定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鄧小平同誌曾經說過:“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堅持開放理念,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國家才會充滿活力,繁榮昌盛,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內在要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條件。堅持對外開放也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
〖〗第八章重要推力: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黨員幹部讀本一、對外開放曆程與成就
當然,實行對外開放,不是照搬西方經濟發展模式,需要正確對待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鄧小平同誌曾經明確表示:“我們要有計劃、有原則地引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製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醜惡頹廢的東西。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既不能因噎廢食,對國外的東西一概加以拒斥,從而放慢對外開放的步伐,也不能對國外的東西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甚至以各種形式主張全盤西化。”
我國的對外開放曆程是科學的,循序漸進的,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8年至1991年,在特區進行嚐試、以沿海開放為重點的探索階段。1979年,廣東、福建兩省因為靠近港澳,僑胞眾多,資源豐富,便於引進外資,率先開放。1980年,中央又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四個經濟特區,給予特區特殊優厚的政策,鼓勵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經濟。特區經濟迅速起飛,特別是基本從零起步的深圳,地區生產總值每年的增長速度在50%以上。
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又決定對海南島實行經濟特區優惠政策。在1988年的人大會議上,正式確立海南省為經濟特區。1984年,我國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全部開放。80年代末,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沿海開放地帶。1990年,國家決定開發浦東,把上海建立成國際化的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起到了連接國內經濟和世界經濟的作用,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第二階段是1992年至2000年,對外開放縱深推進和全方位格局形成的階段。1992年,鄧小平南巡,提出了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於”改革開放思想。在1994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黨中央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戰略部署,我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進對外開放。2000年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實施,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到廣大西部地區,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
第三個階段是對外開放的曆史新階段。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從此,我國的對外開放轉化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我國開始主動參與製定國際經貿規則,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雙向開放市場,貿易關係與雙邊機製相互結合和相互促進。
30多年來,我國的對外開放走過一段非凡的曆程,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聯合國、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八國集團會議等各種國際組織,越來越重視中國的參與和聲音。中國在國際經濟協調和規則製定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