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加快開拓文化市場(1 / 3)

文化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以及由這個群體的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它通常指在曆史發展過程中,被大多數人接受和傳承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和風俗等,凝結了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生活方式、行為規範和審美追求。

中華民族的文化可謂源遠流長。無論在紛繁戰亂的動蕩時期,還是在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文化始終都被認為是民族凝聚力和影響力的決定性因素。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曆程,留下了數不清的燦爛文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每一樣都展現出了我們民族的智慧。前進的曆史、更替的朝代、變化的製度……唯一不變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總之,文化不但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更是推動發展的必要條件。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誌就曾說過:“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同誌和江澤民同誌也先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都明確指出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同時注重文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突出了文化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以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黨和國家對文化建設的認識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黨的十六大會議上,黨中央結合實際,提出了“四位一體”的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將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擺在了同等位置。黨的十七大會議,更是提出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目標,把文化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顯著標誌。溫家寶總理也指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正是由於我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文化規律的準確認識和深刻把握,才使得我國的文化建設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不斷完善。還不斷湧現出了大批的文化精品豐富了人們文化生活。據資料顯示,我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文化產品生產大國:我國電影產量從2003年前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2009年達456部,躋身世界前三位。我國電視劇產量從2003年以來連續6年超過年產1萬集,2008年高達502部14498集,平均每天生產40集。我國已成為世界電視劇生產的第一大國。我國動畫片產量已居世界前列,從2006年開始年產超過10萬分鍾,2008年達131041分鍾。這一年製作動畫電視324部,比2007年增加129部1373集,增長幅度高達66%。我國還是圖書生產大國。2008年,我國共出版圖書27.56餘萬種,平均每天有715種新書麵市,全世界現在每年出版書籍種類90多萬種,中國出版行業占了將近1/3。我國還是論文生產大國。2007年我國科技人員發表期刊論文7.82萬篇,占世界科技論文總數19.6%,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我國可能也是世界上文化創意園區、動漫基地最多的國家。2005年以來,全國已經建立了1300多個文化產業基地或園區,北京有21處市級產業基地,山東有40餘處省級產業基地。上海已有81個創意產業園區,入駐企業數千家。全國有20多個動漫基地,56個動漫節,注冊的動漫公司共有811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