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1 / 2)

經營性文化產業主要是指通過市場機製、遵循價值規律,生產公眾喜愛的文化產品,通過市場交換的方式來獲取利潤的產業。在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服務過程中,公眾可以通過購買文化服務,滿足自身較高的精神需求;而企業又可以通過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獲得利潤維持自身的發展。

經營性文化產業不同於公益性文化事業,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由國家興辦的,用於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滿足公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而經營性文化產業雖然也擔負著維護國家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但是它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的文化層次、知識技術含量要高於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產品及服務,滿足的是公眾較高的文化需求。而且它並非是讓公眾免費享用的,而是要以市場交換的手段獲取一定的利潤,譬如市場生產的一些電影大片,就屬於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產品。

要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就必須先解決下麵的這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界定和劃清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邊界。如今,我國的文化體製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文化產業中,仍然存在著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邊界不清的問題。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以及其他的一些行業類報刊等,它們所承擔的職能都屬於公共文化服務的範圍。原則上來說,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部門應該是由政府部門負擔其生產成本的,但事實上,政府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或者說在這方麵做的還不夠。對於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產品,我們又常常太過苛求,希望它能夠承擔起公益性的功能。如現在國內廣電企業生產的電影大片,就常常受到很多非議,認為這些影片的製片人、導演沒有做到承擔曆史責任,不能真實地反映曆史事實,不能夠反映現實問題,思想不夠深刻等。單純來看,這些批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把這些大片看作經營性文化產品,就未免有些苛求了。電影公司之所以生產這些大片,目的就是為了娛樂大眾、投資獲利。要想獲取利潤,電影公司就必須根據公眾的文化口味,滿足公眾文化需求。如果一一改正,電影公司就可能承擔一些額外的風險,如反映現實往往難以把握尺度,可能會出現政治問題;而若要思想深刻,又可能曲高和寡。所以對於經營性公司出產的這些影片來說,隻要滿足最低要求——情趣健康、沒有違背社會主義的社會觀念及道德觀念就足夠了。何況,我國的電影行業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還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因此應該對它寬容一些。對經營性文化產品要求過高,將會不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2008年開始,我國的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我國的經濟發展進程被國際金融危機所打斷,傳統經濟領域一片狼藉、前景黯淡,而文化產業領域卻率先通過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走出了經濟危機帶來的陰影,逆勢而上。因此,總的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影響非常有限,相反,當前的體製環境才是影響我國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正處於轉型時期,對體製和政策環境的敏感度比較高,影響其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體製性的,而非市場性的。

如今,黨和政府提出要加快文化體製改革,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而新技術的發展也能更好地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於經營性文化產業來說,這正是一個加速發展的好時期。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2006年,“博客”開通呈爆發式增長,2007年手機上網人群大量增加,而2008年以來,隨著3G技術的推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公眾參與文化活動和文化創造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如今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眾文化創造潛力充分發揮的時代。此時經濟危機將會進一步縮小傳統產業的發展空間,加速推進經濟模式的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先進的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引領發展潮流的主導產業,而經營性文化產業更是連接著經濟和文化,在各個層麵推動著經濟、文化、科技以及社會的發展。從全球的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來看,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其經營性文化產業往往就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如日本的漫畫、動畫和遊戲等。日本是一個文化產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它的文化產業在國際上舉足輕重,其漫畫、動畫和遊戲都是日本引以為豪的品牌文化產業,而以電影和這些產業為代表的日本文化產業在其國內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日本的鋼鐵產業。而世界上播放的電視動畫片有60%都是日本生產的,足見其文化產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而在我國,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都比較弱,2000-2005年,中國的版權和許可證費出口額從8000萬美元增加到1.57億美元,增長96%,而在此期間,中國的版權和許可證費進口額從12.81億美元增加到53.21億美元,增長了315%,進出口之間竟然相差了200多個百分點。而2005年,中國的版權和許可證費進、出口額之比為33.9:1,仍然是典型的版權貿易逆差國。因此,加快發展我國的經營性文化產業,促進文化創意經濟的發展,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