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文化產品的湧現,逐漸提升了國際影響力,也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為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我國已與166個建交國中的145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簽署了752個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與近千個國際文化組織和機構有著不同形式的文化往來。年對外文化交流量1360起,與10年前相比增長了5倍。我國在駐80個國家使領館設有95個文化處、組,在法國、韓國、埃及等多個國家建有中國文化中心。我國與法國互辦“中法文化年”,在美國舉辦“中國文化節”,與荷蘭共同推出“中國文化節”,產生了重大影響,形成了示範效應;舉辦國際文化高層論壇,參與國際間文化對話,宣傳我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對外宗旨和“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倡導世界文化多樣性,贏得了世界尊重;每年在紐約、巴黎、倫敦、悉尼和曼穀等國際大都市開展“春節品牌”活動,舉辦藝術展覽、文藝表演、講演會、民俗展示、電影周等活動,集中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活力、魅力和潛力,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利用國慶日、建交日等契機,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既宣傳了當代中國,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如今,文化的交流已經成為我國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形式。
我國“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采取了一係列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湧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產業作為一個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小的“朝陽產業”,已經成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新亮點。隨著文化產業的蒸蒸日上,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還不高、活力還不強,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形勢等都還不相適應。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也對文化產業發展造成了諸多影響。另外,我國文化產品商品率低,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也急需解決。
針對問題,我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時地做出反應,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並且及時出台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下文簡稱《規劃》)。《規劃》從加快文化產業振興的重要性緊迫性、行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當前及今後要做到的八項重點任務以及發展文化產業的保障措施四個大方麵分析了目前我國文化事業的總體形勢並且初步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些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部門領導,也就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問題以及前景開展了討論,闡述了各自的觀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認為,我國經濟自身的內在發展需求,已經不再是“十一五”期間的主要靠重工業拉動。目前我國的重化產品已經告別了短缺,因此已經不足以作為經濟增長的拉動行業,必須有新的產業來接替。他認為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看,應該迎合國際上倡導的向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轉型,搶占全球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製高點。馮飛還說,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是對經濟總量的帶動大,二是對結構調整的貢獻大,三是創新能力提升作用強,四是最重要的,就是有市場需求。而文化產業正可以滿足這四點特征,能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為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中國經濟增長找到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