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綠色經濟、低碳產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陳少峰副院長如是說,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而不是物質形態的資源。同時,文化產品無論在生產還是消費過程中,都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明顯的負麵影響,是“朝陽產業”。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齊勇峰研究員認為,要通過文化體製改革,放開經營性文化產業市場。事實證明,最活躍的領域就是從文化市場上相對放開的領域,比如電影業,80%的投資是民營資本,電影市場也就比較繁榮。應進一步突破障礙,讓民營資本、社會資本、業外資本進入經營性文化產業。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文化與經濟互生互動,文化與資本的對接,能使文化企業突破資金瓶頸,做大做強。同時,可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有效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我國要變文化資源大國為文化產業大國,關鍵要在文化產能上創新。”北京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皇甫曉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通過文化產業和金融的結合、文化產業和技術的結合,抓住未來近20年的黃金機遇期,實現中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我國的文化產業大致可以分為演藝業、動漫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會展業、文化旅遊業、藝術品和工藝美術、藝術創意和設計、網絡文化和文化產品數字製作與相關服務。新時期文化產業相關企業、部門的主要任務包括: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製步伐,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保證非公有製文化企業在資金扶持、項目審批、政府采購、職稱評定、命名評比、表彰獎勵等方麵,與國有文化企業一視同仁;培育骨幹文化企業,使得骨幹企業發揮龍頭作用,帶動整個行業穩步發展;不斷延伸文化產業鏈,加強資源整合,提高產品附加值;建設現代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為文化產業集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認真策劃一批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並且具有重大示範作用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項目;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向品牌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係,製定相關金融政策,增強文化企業的資金實力;運用高新科技促進文化產業升級;大力推動對外文化貿易。
黨和政府為了更好地完成新時期文化產業的主要任務,提供了具體的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設立專門機構並合理安排人員、經費;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促進作用,根據各地方實際情況,製定行之有效的政策,起到引導、調控的作用;完善文化產業法製體係,使得文化產品受到保護,有法可依;加強文化產業規劃,做好檢查、評估工作,並根據實際,及時調整實施方案;完善文化市場準入機製,製定明確的標準和管理辦法,並製定相關優惠政策;加強文化產業的人才培訓及使用,為文化產業培養優秀人才;充分發揮我國駐外文化機構作用,構建通往國際市場的平台和渠道。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我們把握住金融危機這樣一個特殊的背景,並且及時轉變自身政策、調整產業格局之後,一定能使我們的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