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1 / 2)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係,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2010年在省部級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的會議上,胡錦濤指出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相結合,形成二者並重且互動發展的新格局,是把對外開放推向新階段的重大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引進來”的對外開放戰略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是“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亟待加強。近幾年來,我國對外投資一直處於增長態勢,但是相對於我國吸引外商投資的規模而言,我國對外投資的總體規模還較小。因此,我國要進一步加大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力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外界新環境。

一、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企業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激烈競爭的必然選擇。目前,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約480家進入我國市場,出現了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特點。即使我國企業不走出國門,也要麵臨強大的對手,遭遇激烈的競爭。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企業必須要“走出去”,才能更有效地與國際資本開展競爭,否則就有可能被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係所吞沒,從而滄為國際壟斷資本的附庸。此外,經濟全球化勢必會導致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移,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有許多機遇和挑戰。我國企業隻有抓住當前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加快的重大機遇,積極應對挑戰,主動實施“走出去”戰略,才能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有利地位,才能在國際分工與合作中爭得主動,提高我國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二)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提高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我國許多企業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這一機遇麵前,我國企業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政府也要給予大力支持,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樣才能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話語權,才能使我國獲取更多的國際資源和生產要素,才能在國際合作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提高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

(三)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到200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萬億元,人均GDP首次超過1000美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152億元,這說明我國整體的經濟實力已經有明顯增強,“走出去”的條件更加成熟。我國要想保證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對外進行商品輸出、勞務輸出,更重要的是要進行資本輸出、跨國投資。

(四)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舉措。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方式還處於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這種方式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在國際合作中獲得的利益也相對較少。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自然資源儲量非常少。現在,資源短缺的現實已經擺在我們麵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長期依賴於這種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隻有實施“走出去”戰略,才能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多元、穩定的境外資源供應。這樣才能解決資源消耗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才能使我國通過直接投資實現規模經濟、提高我國的“節能減排”水平。

二、現階段,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現狀及問題

(一)對外投資資金短缺。中國有一些企業的產品、技術設備等在國際市場上有銷路,“走出去”的條件都具備,但是由於對外投資資金不足,隻能在國內發展,無法壯大企業,跨出國門,形成跨國公司。目前已經走出國門的企業大多數也還是以設備、半成品、原材料等實物作為投資,這些企業的規模經營小,沒有足夠的能力抵禦風險,自我發展的能力也比較差,一旦國際市場發生變動,這些企業就很難走出困境。

(二)我國“走出去”企業數量規模有所增加,但是整體規模還很小;境外直接投資逐步擴大,但規模不夠大。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字顯示,截至2004年5月底,經批準或備案設立的境外中資企業共計7720家,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達334億美元,相比於2003年,經商務部批準的我國境外投資非金融類中資企業510家,中方協議投資額20.87億美元,同比增長45.7%和112.3%,與此同時,單個項目的規模也有所增加,雖然中國海外投資在近10年內出現了很大的飛躍,投資項目也有所增加,但是海外的投資存量還很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