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在吸收外資方麵,成績斐然。2009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稅收、出口分別占全國的28%、22.7%和55.9%,直接吸納的就業達到4500萬人。截至2010年3月,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近69萬家,中國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連續1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近200個,世界500強企業約480家在華投資。
一、外商投資的積極作用
實踐證明,中國利用外資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吸收外資已經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一,外商投資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
從1992年以來,我國吸收外資超過100億美元,此後屢創新高,外資企業增加了我國的稅收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直接為我國人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外資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優良業績給中國國內企業以壓力,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競爭,提升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第二,外資企業增加了我國的外彙收入,促進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
外資企業占據我國出口的主導地位,據《中國海關》雜誌發布的“2009年中國外貿200強”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外貿出口200強企業合計實現出口3223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有153家,出口總額2507.4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提升了我國的出口規模,通過貿易順差為我國創造了外彙收入,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第三,外商投資有利於我國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產業升級。
據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跨國公司在來華投資時會帶來其母公司比較先進的技術,縮小中國與外界的技術差距。外商投資企業在帶來資金的同時,也帶來了新設備、新產品和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同時外商投資企業還會建立、發展一些產業部門,填補國內市場上的一些產業真空,改造傳統產業,使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加快。
第四,外商投資企業進入,間接地促進了我國經濟體製的改革和創新。
外資的出現,積極推動了我國形成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外資企業加速了我國企業收入製度的變遷,打破了原有的分配製度,把資金、技術、管理、知識納入收入分配範疇,全方位地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外資還推動了有形、無形資產的重組,企業重組。外資企業加劇了我國的市場競爭,優化了原有國有資產的質量,盤活了閑置資產。在競爭型的市場結構下,優勝劣汰,提升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外商合資合作,加快了企業技術和管理升級。
二、吸收外資的新形勢
不可否認,外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現在我國在吸收外資方麵所麵臨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進入世界前列,外彙儲備也領先全球,2009年外彙儲備餘額達2.399萬億美元,我國的資金與外彙的“雙缺口”已經不存在。
與此同時,當前吸收外資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外商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外資金額在服務貿易領域投資比例大,在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節能降耗環保產業比例小。
第二,外商投資布局不平衡。東部沿海仍是我國吸收外資的主要地區,中西部所占比例較小。
第三,技術轉移和環境汙染問題。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技術的轉移和采用隻是基於市場競爭的需要。一些跨國公司還利用我國急於發展經濟的時機,將汙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我國。
第四,吸收外資具有盲目性,引資成本過高。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提升吸引外資的競爭力,進行區域的惡性競爭,不計招標成本,給予外商過度優惠措施,導致大量土地浪費,投資密度不高,稅收減免過多,甚至降低環境保護標準。
三、加快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
發展的道路沒有一帆風順的,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麵遇到一些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隻看局部,忽視整體。吸收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一。目前我國雖然不再存在資金和外彙的缺口,但是,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積極利用外資也是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繼續積極有效地吸收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對新形勢下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