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本麵分析手段 第三節向巴菲特學習之前再等一下
筆者對巴菲特這樣的大師的學習興趣完全建立在希望從中學到有用的投資方法之上。實際上,也確實沒有比這個原因更誘人的理由了。正如大家所知,巴菲特沒有什麼自己寫的書(《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或許可以算作半個)。揣測原因沒什麼意思,因為即便猜出個合乎邏輯的答案也得不到其證實。筆者書架中也有一個角落,放著暢銷書作者們圍繞著巴菲特寫作的各種書籍。甚至還有一本《巴菲特選股秘笈》的台灣漫畫放在廁所的書架上。有人說當當網上關於巴菲特的中文圖書竟然有1237種之多,坦白說筆者還真沒看到那麼多。但你隻要翻上10本就會發現其中的無聊之處:大同小異的重點,千奇百怪的解讀。各種聰明人物似乎都希望參與到這一全球性的拜神運動中獲取自己的一份利益。在《巴菲特教你選股》一書中,序二的作者似乎表達了類似的煩惱。如何解讀是一個跟個人經曆直接相關的問題,而不同意這種解讀卻並不能說明巴菲特錯了,這突然讓這種讀書活動變得有些索然無趣。
別在造神運動中迷失自己,巴菲特再富有也不會給信徒一個子兒。別去關心巴菲特到底是不是窮人出身,議員老爸給了他什麼幫助,作為穆迪的股東是否操縱了評級,炮轟金融衍生品的同時還玩的風生水起……這些都沒意義,能學點對操作有益的東西比爭論這些強得多。可普通投資人能學到什麼呢?
《滾雪球》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所羅門應該算得上是精彩的一件。不過,施羅德到底會以怎樣公正的角度來客觀的描述授權於她的巴菲特是個小問題。但筆者相信幾條簡單的道理還是可以擺在大家眼前的。巴菲特和芒格對所投資的公司絕對算得上是內部人士這其實是很多人都忽略的問題。其當初購買“華盛頓郵報”就是比較明顯的一例。給凱瑟琳寫信打消疑慮,做其商業顧問。1973年進入該股,1974年就成了董事,主持財務委員會的工作。這無論如何都與中國的投資者的投資模式相差甚遠。,哪怕平日不參與經營,但關鍵時刻他會告訴別人誰說的算。巴菲特的電話求援可謂是一切的轉折,“大到不能倒”的現實處境也要有肯買賬的重量級官員出麵遊說才有翻盤的可能,這說明營造良好的個人聲譽和強大的關係網在關鍵時刻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搭檔芒格的部分行為在普通人眼裏十分奇怪,這也說明“二當家的”究竟有多麼的難當。巴菲特讓巴特勒以1400萬美元的補償答對古特弗羅因德十分奇怪,而這一筆帶過的部分可能隻是權宜之計。
暫時先到這裏,畢竟講故事不是筆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之所以簡述所羅門事件是為了讓投資者能好好對比一下自身的狀況,然後再謹慎的想想自己能否像巴菲特一樣投資。時刻問問自己:“我買的那點股票在公司管理層麵前能算得上個什麼角色?能成為連發個新聞稿都要過目的重量級人物麼?公司一旦出現問題,我有辦法立刻讓監管層的領導們高抬貴手麼?有足夠講義氣的搭檔敢在法庭上用近乎胡攪蠻纏的方式推搪麼?”哪怕具備其中一條,我想讀者去學習巴菲特也是可取的。讀者甚至可以不必再讀這本書了,因為那將浪費您的寶貴時間。但如果你一條都達不到,或許你就不該學巴菲特。因為某種程度上,巴菲特的投資有參與經營的意味。這與其大股東身份往往緊密相連。如果讀者承認信息不對稱這種現象還在股市中存在,那或許就沒有理由認為普通的個人投資者能夠與巴菲特這樣的人具有同樣的信息。至少,千萬不能全盤照抄。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可以“心中無股”,而散戶不行。巴菲特可以“集中投資”並有能力看管好籃子,但散戶卻不見得有這個能力。很多人刻意的學習巴菲特,結果除了收益率不像其他都很像。現在我們可以知道,這種尷尬境地的產生並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