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為止,我想一般的讀者都應該具備最起碼的辨識能力了。至少可以不再為一些模棱兩可的東西而搞昏頭腦。筆者以多爾西筆者原本還想針對《股市真規則》寫上幾句,但後來沒有動筆。因為有些時候投資理念可能就是一種信仰,沒什麼對或錯。而且《股市真規則》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普及價值投資理念的上乘之作了。至少從第14章開始的行業劃分的研究很不錯。這樣的書由於國別等原因,往往對A股投資者的影響不大。對於難以觀測的真實價值,究竟賦予它什麼樣的性質,其實都是投資者自己信仰的選擇。如果願意,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真實價值的波動幅度和頻率不亞於價格。的著作《巴菲特的護城河》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讀者應該清楚多爾西的立場——晨星公司股票分析負責人。而晨星作為一個金融信息服務商在整個分析過程中的利害關係應該是不言自明的。所以,當讀者看到“每個分析師都建立了一個詳細的貼現現金流模型,用來計算公司股票的公允價值”(這句話並不是多爾西說的,而是他的老總)。這句話時提醒一下自己:“巴菲特都算不好的事,晨星可以?”然後把其歸結到廣告用語的範疇可能更好些。必須要承認,《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非常不錯。筆者幾乎是在以學習的態度來接受其對護城河概念的闡述。尤其是虛假的護城河所包含的“優質產品、高市場份額、有效執行和卓越管理”可能會與很多人的認知相抵觸。但遺憾的是,經營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的意義與投資的角度來審視具體公司的優勢是兩個概念。怎麼把這種定性的東西與實實在在的值多少錢聯係起來,該書沒什麼介紹。那這本書的意義對於公司經理人來說可能就大些,而對於投資人來說就會相應的有限。
再舉一個國內A股市場的例子。為了避免麻煩,筆者不會將該書作者和名稱列示出來。更進一步的,筆者將僅挑選幾個分散的主題與讀者共同探討一下。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安全邊際和永遠不要虧損。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表述。理解不難,但執行起來卻是難於上青天。按照巴菲特的經營方式來說,安全邊際可以理解的方向很多,但局限於投資價值的計算上來解讀就讓人難以接受。內在價值的估計十分困難,在一個根本就不牢靠的基礎上算出來的安全邊際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恐怕邏輯回路正常的人都不敢依靠這個方法。
“那選股如選妻筆者還聽過“買股票就像養兒子”的類似表述。”又如何呢?坦白講,個人投資者那點資金可一點都不像“選妻”,頂多算是跟其他投資者分享“丈夫”這個名號而已。最重要的是,這個“妻子”也不是全心全意地對個人投資者,而是全心全意地向著大股東乃至管理層。沒實力讓這個“妻子”全心全意並不可恥,但不能認清狀況非要自欺欺人就過於可悲。“知己知彼”的願望固然好,但永遠不要指望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尤其是金融市場這種利益驅使下的對抗結構,往往更是如此。類似的道理實際上也適用於追求“一流業務、一流管理、一流業績”。至於長期持有這個問題也要辯證地看,至少巴菲特在中國石油上的表現就違背了其追求“永久”的言論。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應該夠了。“不能迷信基本麵分析”是筆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基本麵頂多就是定性的研究一個公司的好壞,乘載過多的期望並不現實。一個公司有護城河與沒有護城河相比,當然可以挑選出前者。若麵對兩家各有所長的上市公司之間如何取舍的問題恐怕就不是件易事了。一旦又涉及到不同行業,“嚴格且合理的事先判斷出哪個更好”這種舉動成功的可能性極低。本著這樣的思路來看待問題,不要不切實際的東施效顰或許就是本節最核心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