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本麵分析手段 第四節彼得·林奇身上的“閃光點”
彼得·林奇是成功的投資大師這一點不容置疑。筆者也被彼得·林奇的勤奮所折服,“每年要訪問200家以上的公司並閱讀700份年報”的工作量確實不小。但這充其量隻能作為彼得·林奇式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而對於中國的普通投資者來說,恐怕這種勤勞什麼都算不上。畢竟投資市場是少數幾個“天道酬勤”哲學行不通的領域。
如果彼得·林奇在今日的A股市場,一定會是券商的福音。這位大師的交易量和持股數可是驚人的高。《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後簡稱《成功投資》)一書中有一段話:“在《巴倫周刊》雜誌上他們總是拿我持有的股票種類很多這件事開玩笑:你能說出一隻林奇沒有持有過的股票嗎?現在我的投資組合中就有1400隻股票,所以我想他們說的也確實有些道理。”
其實,這也不重要。彼得·林奇的收益率足夠一俊遮百醜了,更何況這在很多人看來根本就算不上醜,或許連瑕疵都算不上。要不是這個數量實在是有點大得出奇,估計有人甚至會說這是大師投資靈活的體現。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戰勝華爾街》的中譯本有個“推薦序一”說的很謹慎客觀,其在“匪夷所思的交易”一節中道出了“持股量大,換手率高”這一事實。筆者認為,僅就這一點上來說,個人投資者能不學還是不學的好。又或者筆者也俗套一下,建議大家如果能像彼得·林奇一樣有投資收益作保,哪怕是能跟傭金、稅率打個平手,也不妨學學大師管理股票組合的艱辛。不過,最讓筆者匪夷所思的是彼得·林奇在《成功投資》的第16章“構建投資組合”中竟然也沒有忘了告訴大家“在股票投資中,一直持有股票的長期投資人的收益率,要遠遠超過那些頻繁買進賣出股票的短期投資人。對於小股民來說,頻繁買進賣出股票要支付很多交易成本。”“對於一個小的投資組合來說持有3—10隻股票比較合適……”
差點忘記了,彼得·林奇在《成功投資》第一章末尾這樣寫道“威爾·羅傑斯曾經說過一條最好的股票投資建議:‘不要賭博。用你所有的積蓄買一些好股票,耐心長期持有,直到這些股票上漲然後才賣掉。如果一隻股票不上漲,那就不要買它。’”
誰能告訴我,這最後一句是個什麼東西?林奇在這裏引用這句邏輯錯亂的話到底要說明什麼?哪個投資者是確切知道一隻股票能上漲才買的?投資要是都到了這個確定程度還不遍地是大師?誰還費盡心機的看這本《成功投資》。
彼得·林奇強調對所購買公司業務的了解,強調調研,甚至也強調買入和賣出的時機當然,林奇沒忘了在《成功投資》第17章開篇指出“買入股票的最佳時機往往就是你確信發現了價值可靠卻價格低廉的股票之時”。。但這種適用於發達市場的方法就一定適用於中國?也不盡然!中國股市同漲同跌的毛病早就被人詬病。雖說坐在電腦前複權一下就能清楚地看出很多極具誘惑力的股票有著價值投資的屬性,投資者也一定會發現很多被冠以價值投資屬性的個股跟著市場起伏。這說明什麼?這些概念說穿了也就是個概率問題為了避免空談又不影響本節結構,筆者僅舉一例。《股市的邏輯》一書中,“財政政策與股市”一節談到了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農業稅條例》的決定。邏輯分析開始了“農民有錢之後先解決吃的問題。”推出食品類股票會成為龍頭,而食品類股票的龍頭是“貴州茅台”於是應該買入“貴州茅台”。這是什麼分析?農民消費力擴張到喝茅台?農業稅廢止後5年過去了,還有“菜賤傷農”到農民自殺的事情出現。事情搞到最後要商務部組織超市買滯銷菜。具有喝茅台的消費力至於如此?平心而論,“貴州茅台”是個好公司。2008年市場大跌雖然也跟著從220多元調整到80多元,它也還是個好公司。但這幅度也不算小,價值投資的解釋力度可比流動性推動的解釋力度差遠了。。具備了“10倍股”的特征也不表示它就能漲10倍,這麼簡單的道理似乎再淺顯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