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給了人希望,這很偉大。因為抱有希望是一種無價之寶。“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因此一個接受訓練習慣於對一切事物進行嚴格數量分析的人在投資中反而有很大的劣勢。”這話說的有道理,筆者也覺得想著如何賺錢這樣的俗事根本就不應該貼上高尚的科學標簽。哪怕是西蒙斯這樣的數學家也一樣,無論他賺了多少錢,都不是科學。但數量分析一定要有,因為投資收益的計算是無情的,而且很多人——尤其是養老金在股市裏投資的人——的身家性命也都掛在這個上麵。你可以因為不懂藝術而懶得去看畢加索的畫,但一定不要因為不懂藝術而導致無謂的財富縮水。大師可以回首的時候灑脫的麵對一切,可今天還在股市中操作的股民最好不要如此。
彼得·林奇坦承“根本沒有辦法能夠把投資與賭博完全區分開來……安全謹慎的投資對象和輕率魯莽的投資對象之間並沒有一個界限絕對明確的分界線……投資隻不過是一種能夠想方設法提高勝算的賭博而已”。這句話似乎總是被國內宣導價值投資理念的人們所有意無意的忽略,筆者想不出合理的原因。過分的鼓吹價值投資的正麵,卻把反麵按住不表可算不上光明磊落。有偏的導向往往是隱瞞的了一時,卻會在爆發的時候變本加厲的償還。“誠實、不誇大投資業績和能力”是類似於人品一樣重要的東西,個人信譽的價值比錢重要得多。如果讀者不是剛剛進入股市,應該還能記得在2006—2007年間出現了一個“中國式的巴菲特”——林園。盡管公開資料顯示他不屑於效仿他人的投資策略,但其投資理念和很多音像製品中確有巴菲特的影子。為什麼要在本節提起他?因為彼得·林奇那種強調平民式的調研也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他在央視財經頻道的采訪下,不忘了去藥店看看藥品包裝盒上的生產日期,不忘了展示自己價值投資不看股價的特點。這一切發生在2006—2007年根本沒什麼,甚至會在全民的狂歡中繼續閃光。但記者就像是故意要戳穿什麼一樣,讓這一幕發生在了2008年市場的瘋狂下跌中。價值投資從來都沒有辦法保證永不賠錢,所以錯誤的宣傳導向害人不淺。私募操作的結果盡管與投資者的預期大相徑庭,但筆者願意相信他的曆史投資業績沒有說謊,隻是宣傳時走了樣。信任他的人仍然痛苦的堅持,可就像這位“大師”無法主宰自己的賬戶裏的市值一樣,這份信任到底有多可靠呢?信任遠不是無緣無故的好感這麼簡單!但無論如何,其個人聲譽的汙點恐怕難以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