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如果你想嚐試打敗市場(一)——數量化的開端 第六節數量化投資的注意事項——對抗已有觀念
數量化方法也要研究員進行設計、編程與校驗。所以,嚴格意義上講,說“數量化方法徹底擺脫了人的因素”是不正確的表述。較為符合現實的評價應該是:“在已有策略執行層麵,數量化可以對抗人為不穩定因素的幹擾。”而一旦人的因素牽扯其中,就有了對抗已有觀念的問題。
不可否認,量化投資是這幾年才在市場中開始流行的概念。筆者也僅僅是在2006年左右才開始看到國內有投資者陸續在股票市場進行此類的嚐試。這個境況並不意外,國內金融市場起步較晚,而且總是有很多半市場型的因素可以吸引投資者和媒體的注意力。再加上引入一個概念需要時間,所以量化投資自然而然也就排在了價值投資觀念之後才有機會浮出水麵實際上,操作意義有限但“紅得發紫”的價值投資也一定程度的符合監管導向。在投資者教育這個問題上,投機氣氛濃厚的曆史問題最好的導引手段確實是格雷厄姆那一套。但過分片麵的宣傳一定會激起人的抵觸情緒,筆者就是其中之一。在這個意義上,2008年的市場大跌給自以為是的投資者及時的潑了冷水應該是長遠意義上的重要事件。。
觀念的形成必然受到曆史因素的影響。在設計算法階段時刻提醒自己盡量不要帶有偏見至關重要。很少有人一開始就接觸的數量化投資領域,基本麵分析往往都是先入為主的觀點。無論是“自上而下”亦或是“自下而上”,接受過金融訓練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會考慮經濟因素、行業因素與公司因素。這沒什麼不妥,實際上增大信息集對於算法的訓練來說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壞處。但接受的知識所能帶來的優勢也就停留在這個層麵了。我們學了很多應該怎樣的理念,但負責的教授往往也會加上一句“現實可能並非如此。”
“對或者錯”在金融市場裏麵似乎從來都不是什麼重點。因為在堅持看到自己的觀點正確之前,可能就已經被資本市場消滅了。交易的天平在麵對蠻力與智慧時,往往會傾向於前者。在這方麵,長期資本又一次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實例。根據《創造金錢》一書的描述能夠發現,至少在波動率這個問題上,長期資本的態度完全帶有接近於偏執的觀念。
1997年陸續開始退出長期指數期權市場的投資銀行們“必須回購已被出售的波動率”。而長期資本則“向所有需要者提供珍貴的波動率……他們如此渴望交易,以致在倫敦的股票衍生物交易員中獲得了一個綽號:波動率中央銀行……當然,從長期資本的觀點來看,這是無本之利。數據顯示,歐洲市場的曆史波動率接近15%。由於市場的預期波動率將是23%或25%,長期資本的收入十分優厚本段引用出自《創造金錢》,但由於這本書已經絕版了,為避免讀者的麻煩,筆者極不情願的抄了下來。實際上,筆者對於長期資本的了解也是通過書籍,畢竟對於筆者來說,1998年時的網絡還隻是用於跟高中同學打遊戲的必備而存在的。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像長期資本這樣的對衝基金公司,除了內部人士(往往又對自己的失敗守口如瓶),恐怕大都也隻能是通過讀書的方式才能了解吧。”。從《拯救華爾街》一書中,我們也能發現類似的描述:“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拋空股票期權的價格,是以市場價格每年的波動幅度為19%作為基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