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如果你想嚐試打敗市場(一)——數量化的開端 第十節數量化投資的注意事項——容錯
就筆者的經驗來看,100%勝率的策略不存在。但本著謹慎的態度,還是應該說它或許存在,但為其付出努力並不是件收益與成本角度衡量的合算買賣。既然,我們要麵對一個允許失敗的算法環境,容錯機製就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在本節開始之前,要舉兩個簡單的算術題。
1一隻一元股票,上漲了10%後又下跌了10%,該股票價值099,實際虧損1%。
2兩隻一元股票,一隻上漲兩次10%,價值121,另一隻下跌了兩次10%價值081,該組合價值202,獲利1%。
可能很多投資者已經明白了筆者的意思。圍繞著一隻個股(投資標的)而言,對稱策略的勝率如果隻有一半,那往往是不夠的。長期執行這樣的策略會導致虧損。但收益率的不對稱卻可以更改這個窘境,甚至可在勝率上作出讓步,使其低於一半。對於多個股(投資標的)而言,策略本身的勝率重要性位置將進一步下降。
筆者想了很久,還是決定把這些話的功勞歸於彼得·林奇。盡管彼得·林奇沒有這種風格的原話,但還是表露了類似的思想。在《成功投資》一書中第16章,彼得·林奇寫到“如果你尋找的是10倍股,那麼你持有的股票越多,在這些股票中出現一隻10倍股的可能性就越大。……持有的股票越多,你在不同的股票之間調整資金配置的彈性就越大,這是我的投資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除了巴菲特式的強調集中投資與指數型基金一貫采用的被動式管理,幾乎其他的方法都在此層麵得到了統一。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要賣出?不考慮那些現金需求,幾乎沒人會反對賣出是為了較好的保護利潤。巴菲特賣出中石油恐怕除了這個解釋,再也沒有更好的理由了。彼得·林奇在賣出股票這個問題上也是頗費筆墨,說白了還不是盡最大可能享受股價上漲的過程,避免市場調整麼?關鍵的問題是在於很難對市場整體的下跌時間、幅度作出良好的預測,所以才轉向挑選個股並在此層麵進行一個組合的動態管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操作,就不應當把基於保護利潤的賣出策略排除在外。而且,這也是將收益率分布從對稱拉向有偏的良好手段。筆者曾經在2008年的時候幫一位年長的同事校驗策略,整個過程頗具戲劇性。首先,我們將一個純粹基於形態描述的策略A編程,然後檢驗該策略的買賣點對應的收益率如何。曆史結果是令人沮喪的,沒什麼打敗市場的表現。這似乎是現實對該同事和筆者無情的嘲弄。因為對於那時的筆者來說,策略實現比現在耗費的時間要長的多。而對於同事來說,這是一個對其市場經驗的檢閱。無疑,我們都對這個結果不甚滿意,於是回落策略B被加入其中。結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因為經過改良後的策略表現非常不錯。我們坐下來仔細分析了整個過程,是否因為加入了策略B導致的收益率明顯提升就意味著策略A本身沒有意義。這個問題的回答還是應該小心的,我們傾向於認為並非如此。策略A縮小了選擇範圍的同時可能捕捉了其他與策略B共同產生作用的特性。尤其是在非特定問題的條件下,本著這種思路可能會更適合。整個事件讓筆者得到的另一個振奮的信息是,老同事的市場經驗可能是有用的。在市場從業了10多年,天天看著股票的走勢,大腦提煉出的某些信息或許確實能作為發現有用策略的線索。這實際上開啟了一個極大的領域,就是那些出版物裏所講述的誘人的投資策略的校驗。對於這方麵問題的展開是後續章節才會涉及到的內容,在本節我們還是最好把注意力挪回到應用策略營造有偏收益率分布上來。
在期貨市場上一直存在著一種“對就留,錯就砍”的思維。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市場特性有關,沒人會把長期持有那套把戲在期貨市場上無限製的發揚光大道理也是如此,但其在側麵也說明了一種極端條件下的操作思路:“壓縮每次虧損的幅度,讓利潤盡可能的放大。”這裏涉及到了一個與股票市場投資邏輯格格不入的思想:“如果市場沒有證明我的投資邏輯是對的,為什麼還要繼續?”
普通的投資人可以選擇信奉價值投資邏輯,但要麵對的卻是多方麵的可能。“當前信息下做出的判斷正確麼?即便判斷正確但市場認可麼?如果將來市場準備認可時突然出現了其他新信息怎麼辦?”這一切是沒有哪位投資大師能替散戶做出回答的。很多人選擇去崇拜巴菲特,照著他的方式去在國內市場找股票。別忘了股神自己賣出中國石油的舉動就透露出了兩個信息,第一,巴菲特的觸角確實觸及到了中國公司;第二,從公開的資料來看,其中國公司的數量也十分有限。是否可以理解為,“連股神都覺得偌大個市場就隻有那麼屈指可數的幾家公司具備價值”這個問題可以爭論。但全民都談價值投資未免是個天大的笑話。既然股神不在絕大部分普通A股投資人的左右,信奉價值投資邏輯遭到了虧損又有什麼理由會得到任何精神上的庇護呢?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自欺欺人。經常聽到一句股民掛在嘴邊的話,“已經虧損了這麼多,怎麼賣?”是啊,賣出就把賬麵的浮動虧損兌現了,不賣也有道理。但一遍又一遍的在“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的老把戲裏打轉就是不合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