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不同於一般產業形態,文化是一種積澱,是一種價值內容,文化產業的關鍵在於創意、創新和創造。與科技融合、與金融結合、與其他行業嫁接,與當地的特色資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文化產業有持續、旺盛的生命力。為此,2014年3月14日,國務院發布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到2020年,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先導產業作用更加強化,與相關產業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建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融合發展城市、集聚區和新型城鎮。
“頁岩氣革命”:世界能源版圖重構
近年來發展迅速的頁岩氣,因其儲量豐富、價格低廉且碳排放少,已有掀起新一輪“能源革命”之勢,其大規模開發不僅將改變全球能源版圖,甚至會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大國興衰:能源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美國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1910-2003)在研究了公元1500年至1990年近500年間世界經濟霸權的曆史後,在《世界經濟霸權》一書中總結出了“國家生命周期”理論,將“國家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即經濟發展的成長準備期、經濟迅速成長期、經濟強盛期、高峰期、國力衰落期。
從國家成長的“長波段”分析,一個大國在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即經濟強盛期,成為世界性的大國後,便開始“盈久則虧”,轉而進入第四階段——高峰期,它的經濟發展速度開始從加速到減速,國力進入相對衰弱期。耶魯大學著名曆史學家保羅·肯尼迪(Paul MichaelKennedy,1945-)在《大國興衰論》中認為,大國興起,起於經濟和科技發達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強盛和對外征戰擴張;大國之衰,衰於經濟生產力的下降和國際經濟重心的轉移,同時,由於國際承諾太多、軍事費用過大,因而形成了帝國戰線太長的現象,直到最後被完全拖垮。
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在《大外交》一書中稱:“仿佛是根據某種自然法則,每一個世紀總會出現一個有實力、有意誌且有智識與道德動力的強國依其價值觀來塑造整個國際體係。”
對此,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喬治·莫德爾斯基(GeorgeModelski,1926-)將這種史學家感悟到的國家興衰更替現象高度理論化,提出了國際政治發展的“長周期理論”。
根據莫德爾斯基對曆史的總結分析,1494年意大利戰爭爆發以來的國際政治體係可分為五個周期,每個周期為100-120年,它們分別為葡萄牙周期(1494-1580)、荷蘭周期(1580-1688)、英國周期Ⅰ(1688-1792)、英國周期Ⅱ(1792-1914)和美國周期(1914-?)。各個世界領導國的盛衰更替和全球戰爭的周期性爆發是莫德爾斯基“長周期理論”關注的重點。
世界體係處於無休止變動之中。16世紀,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過霸權國地位,17、18世紀又被英國取代。19世紀以後,隨著中心區逐漸由西歐擴大到北美,英國霸權地位逐漸衰落,到20世紀中葉,美國成為霸權國。進入21世紀,美國霸權的衰落和中國國力的崛起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話題。
當前,國際權力轉移的話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或者說進入21世紀伊始就已經出現,這種話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的崛起和複興;二是美國在遭受“9·11”事件後世界領導力的下降。美國掌控世界的能力持續下滑,導致世界的權力越來越分散。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在《全球趨勢2025:轉變的世界》中坦言:由於新興國家的崛起、全球化的經濟及全球力量大轉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國際體係將在2025年變得麵目全非”。“就規模、速度和流動方向而言,正在進行的全球財富和經濟力量轉移——粗略地講是從西方流向東方——這在現代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