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地位:中國文化企業30強主營收入首超2000億
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日益融合,文化產業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支柱性產業,其增加值大大超過其他產業,增長率也普遍高於經濟總量增長率。按照國際通行算法,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需達到5%。《2013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占GDP比重進一步提升,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逐漸增強。中宣部副部長孫誌軍曾表示,到2015年,中國文化產業逐步成長為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目前,北京、上海、湖南、廣東等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當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成為當地重要支柱產業。
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支柱產業,離不開文化骨幹企業做大做強。2013年5月17日,光明日報社和經濟日報社聯合發布了第五屆中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2013年30強企業總的主營收入首次超過2000億元大關,達到2047億元,比上屆增長28%。在涵蓋門類上,首次有工藝美術企業、新媒體企業和跨領域、跨行業經營的綜合性文化企業等入選。
通過“文化企業30強”的評比,反映出轉製國有文化企業和民營企業各領風騷。30強企業中,2003年以來轉企改製的企業共有19家,占總數的63.3%。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23家,占總數的76.7%,主營收入超過入選企業主營收入總和的80%。這反映了國有文化企業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而民營文化企業入選類別和數量均有增加。此次入選企業中,民營企業有7家,占總數的23.3%,為曆屆最高,其中3家為首次入選,反映出近年來在國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環境下,民營文化企業正逐步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為文化龍頭企業,30強企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對於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方向及整體實力有著重要的影響。本屆選出的中國文化企業30強從經濟總量和規模上都有長足的進步,企業競爭力、影響力也都不斷地增強。
在本屆入選標準多項指標提高的情況下,入圍企業總數仍達到了113家,較上屆增加46家。另外,本屆的30強企業中有24家企業來自上屆的30強企業,占總數的80%,並且主營業務收入,淨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19%和16%。具體來看,包括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有限公司等在內的5家企業(其中,江蘇省出版集團、山東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元)2012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
數據還顯示,五屆“文化企業30強”來自17個地區。其中,北京上榜企業(次數)最多,達到44家(次);江蘇、廣東、上海、湖南等地區上榜企業(次數)也均超過10家(次)。
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6000億元,維持18%至20%的年均增速,遠高於同期GDP增速。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連年上升。201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總額達2.1萬億元人民幣,占GDP比重3.77%。
2011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即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據有關專家估計,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5%,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地區已經實現了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其GDP比重5%的目標,也就是說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2012年的數據顯示,按省(或直轄市)排名,北京、雲南、山東、湖南、福建等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已經到達或超過5%。其中,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達12.3%。就城市而言,杭州、長春、西安、廈門、深圳、哈爾濱等城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均超過5%,杭州更是達到了13.59%。
目前,文化產業從“量”到“質”的升級轉型已經開始,而升級就是一個選擇和“優勝劣汰”的過程。《2013中國動畫產業年度發展輯要》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原創動畫產量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012年產量下降近15%。除了動漫產業“降溫”外,文化企業上市、主題公園發展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也都在回歸理性。據統計,截至2013年4月中旬,已經有18家文化創意企業撤回上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