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產業經濟(4)(1 / 3)

臨空經濟園區,應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建立與航空指向性相關的科研機構。在政府進行臨空經濟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應重點將臨空經濟產業關聯度高的教學、科研、開發機構和部門設置於航空城內,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周圍的高等院校和研發部門在臨空經濟區內設置臨空產業的科研機構,提高人才在空港產業區的流動性、常駐性,為臨空經濟區提供智力支撐。政府還可以考慮將一些科研機構及大學等轉移到臨空經濟區附近,給予高校與科研機構研發、創新資金和項目支持,同時麵向社會及國際招商,在臨空經濟區周邊建立高新技術創業園等;對臨空經濟區周邊的地區,則通過提供教育支持,興建技術類專業學校,鼓勵當地居民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培養專業型的技術人才;同時和全國各地區的專業技校學生簽訂準就業合同,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吸引其到臨空經濟區就業、發展。

國際成功的臨空經濟區,其發展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都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技能教育和“職業培訓”,以提高臨空經濟區產業的本地化水平。路易斯維爾市在配合UPS的發展中,曾專門設立了“都市大學”,蒙特利爾市作為世界著名的航空產業之都,區內的4所大學基本上都在培養航空產業專業人才。香農自由貿易區不僅具有優質的本地教育資源,同時很注重高新技術人才的引進,通過國家的移民政策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

文化產業發展進入升級快車道

2008年以來,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各國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為應對危機促進經濟複蘇,各國都在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成為世界各國推進產業轉型的重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鮮明地把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突出強調,黨的十八大把文化強國列入黨的行動綱領,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吹響了號角。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五位一體”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實現文化強國夢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目標,在文化領域,要求“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這五個要求點明中國文化升級版的基本內涵和路徑。其中,文化產品、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將是中國文化升級版的三大基礎工程。

現實危機:“中國夢”呼喚文化複興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文化的複興既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又是其中的必要條件。西方發達國家從文藝複興到思想啟蒙運動,創造了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新的政治文化,所以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世界幾百年。人類發展的曆史證明,隻有創造了新的文化形態,才能引領新的社會形態發展和最終確立。我們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而隻有當中國擁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政治文化形態,這一命題才能最終實現。換一句話說,隻有實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複興,才可以說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當前卻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機。究其根源,在於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工業文明的激蕩;傳統自然經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的陣痛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麵的衝擊。21世紀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曆史機遇期,要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文化形態,廣泛開展文化複興運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構是文化複興的主命題。中國特色關鍵在文化,在其獨具特點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原則。核心價值重構必須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和平崛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實現“中國夢”等重大使命。有必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礎上,進行凝練,構建為中華民族廣泛認同並自覺實踐的核心價值。

經濟運行規範和生活規範重建是文化複興的當務之急。堅持複興不是複古,一方麵要發揚傳統,另一方麵又要吸收外來文化之積極因素,把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精華整合到一起,使之變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綱領貫通現代社會,以培養優秀的國民為目的,進一步細化《公民道德建設綱要》,製定包含衣、食、住、行等五大部分的規範,對全體公民在日常生活方麵提出基本要求,進而擴展為全社會的生活理想,增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