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4日,中央文化體製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文化體製改革工作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中央文化體製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奇葆出席座談會並講話,強調站在新的起點上,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凝聚共識,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把文化體製改革推向前進。要著眼提高文化宏觀管理能力、增強文化市場主體競爭力,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製度,積極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加快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能,探索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製。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加強文化傳播能力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
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不斷提高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能力。
2013年6月27日,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在文化部文化體製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表示,下一階段,文化係統要按照“加大力度、鞏固提高、深化拓展、攻堅克難、科學發展”的工作要求,結合文化係統實際,著力推動文化行政部門職能轉變,提高文化宏觀管理能力;深化文化企業改革,在轉企改製的基礎上增強文化市場主體競爭力;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係;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係;統籌用好各種資源,提高中華文化走出去水平,全麵推進文化各領域各方麵的改革發展。一是進一步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製改革。二是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三是積極培育文化市場、深化綜合執法改革。四是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五是加快轉變文化行政部門的職能。六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七是推動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八是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九是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和貿易。
突出矛盾:文化產品短缺與過剩並存
近年來,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2012年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總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全年文化產品出口額為217.3億美元,同比增長16.3%。文化產品出口的嶄露頭角,有望成為未來中國對外貿易的新亮點。
但在國內,在文化產品方麵,卻出現“短缺”和“過剩”的怪現象。
在中國社科院《2013年文化藍皮書》發布會上,有專家提出,中國文化產業在經曆了10年“熱運行”後,現已到達“拐點”,文化市場從產品總體短缺轉向了“短缺”與“過剩”並存。據《2012-2013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電影故事片產量高達745部,卻隻有231部有機會與觀眾見麵,隻占總量的31%。《泰囧》等國產片的票房神話卻顯現了觀眾對國產好電影的“饑渴”。
過去我們的重心一直放在支持產品上,但事實上,中國目前絕大部分領域的文化產品都處在過剩狀態,幾乎沒有一個領域的文化產品的數量低於市場的需求。文化消費不同於物質消費,是非剛性需求。如果市場精品不足,很容易造成表麵上文化消費能力的下降,“短缺”和“過剩”的矛盾也會凸顯。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和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文化市場會更向買方傾斜,而針對買方市場進行結構調整優化也勢在必行。
可以說,文化企業的嚴重兩極分化造成精品短缺,而大量的同質化經營又帶來了嚴重的產能過剩。這種情況下,文化產業將迎來大規模洗牌和兼並重組浪潮。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2013年5月曾透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快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2年中央財政共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34.63億元,重點支持文化體製改革、骨幹文化企業培育、現代文化產業體係建設、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源對接、文化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播體係建設、文化企業走出去六大方麵。與往年相比,2012年資金分配工作首次引入合規性審核、專家評審工作機製,調整完善項目分類方法,項目遴選更為嚴格規範,進一步提高了資金分配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合理性。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13年8月1日起,廣播影視作品的製作、播映、發行等將納入“營改增”試點。文化產業再次迎來利好財稅政策。